第(1/3)页 初冬的寒意似乎一夜之间变得浓重起来。 关于市委秘书长郑仪的种种“议论”,如同贴着地面悄然蔓延的霜气,无声无息地浸润了明州官场的各个角落。 这些“议论”听起来似乎都“有据可查”,又都巧妙地避开了实质问题,专攻“作风”和“人设”。 有人说他“年轻气盛,目无尊长”,在老干部慰问活动中“顶撞”德高望重的老领导,缺乏对革命前辈的基本尊重。 有人说他“任人唯亲,搞小圈子”,力排众议提拔毫无经验的亲信陈默执掌数百亿资产的城投集团,质疑其用人公心。 还有人隐隐约约地暗示,他“背景复杂”,“在省里就有争议”,能空降明州担任要职“并非全靠能力”,甚至影射其与某些“上面”的势力牵扯过深。 这些流言蜚语,看似不起眼,却精准地刺向一个年轻干部最容易被攻击的软肋——资历、人脉、以及那说不清道不明的“背景”。 它们不寻求一击致命,而是试图慢慢侵蚀郑仪的威信,离间他与邹侠、与其他常委的关系,尤其是在那些本就对他快速崛起心存疑虑或嫉妒的中下层干部心中,种下怀疑的种子。 市委大院里的气氛,明显变得有些微妙。 一些平时见面热情打招呼的干部,开始变得目光闪烁,言语谨慎。 一些原本顺畅的协调工作,莫名出现了拖延和推诿。 就连郑仪的秘书周扬,都隐约感觉到,去一些部门办事时,对方的态度似乎不如以往那么“痛快”了。 风暴的中心,郑仪的办公室,却异乎寻常地平静。 他依旧按部就班地处理着文件,主持着会议,听取着汇报,脸上看不出任何情绪波动。 仿佛那些围绕着他的暗流与窃窃私语,都与他无关。 然而,有一个人,却在这股“倒郑”的暗流中,显得有些……按捺不住的兴奋。 市长张林。 最近他可谓是春风得意。 四海集团的烂摊子在他的“英明领导”下,处置得“井井有条”。 城投集团虽然被郑仪牢牢把控,但名义上毕竟是在市政府领导下开展工作,陈默对他这个市长也是“尊重有加”,这让他感觉自己的权威得到了极大的巩固和体现。 更重要的是,郑仪突然陷入舆论漩涡,这在他看来,简直是无心插柳的天赐良机! 张林心里甚至生出一种隐秘的快意。 他仿佛看到,郑仪的光环正在褪色,影响力正在减弱。 而他张林,这位根基深厚、熟悉市情、懂得“规矩”的“老明州”,其重要性正在凸显。 邹书记也好,省里的领导也罢,最终还是会发现,要想稳住明州的局面,还得靠他张林这样的人! 这种心态,直接反映在了他的行为上。 一次关于明年重点项目安排的市长办公会上,当讨论到几个由城投集团主导的重大民生工程时,张林的语气明显带上了几分“指导”和“纠正”的意味。 “陈默啊,你们城投集团的想法是好的,魄力也足。但是不是有点……太理想化了?” 张林靠在椅背上,手指敲着桌面,摆出一副老成持重的姿态。 “这几个片区改造,涉及面太广,拆迁量巨大,资金压力可不是开玩笑的。我看啊,还是要稳妥一点,分步实施,先易后难嘛。” 陈默刚要解释,张林却不耐烦地摆摆手。 “好了好了,你的困难我知道。但政府工作,讲究的是均衡和可持续。不能为了追求速度,忽略了稳定和风险嘛!” 他看向与会的其他副市长和部门负责人,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 “这件事,我的意见是,暂时放一放。优先保障那些已经签约、影响更大的招商引资项目!那才是拉动Gdp、提升形象的关键!” 这与郑仪之前强调的“民生优先”、“城市更新”的思路,几乎是背道而驰。 陈默的脸色变了变,但最终还是忍住了,没有当场反驳。 会后,张林更是意气风发。 他甚至在一次非正式场合,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着几位关系不错的局长感慨: “唉,年轻人有冲劲是好事,但有时候啊,还得我们这些老家伙在后面把握方向,不然容易跑偏呐!” 这话很快就在小圈子里传开了。 所有人都听出了张林话语中那份按捺不住的得意,以及对郑仪若有若无的轻慢。 消息自然也传到了郑仪耳中。 周扬在汇报工作时,小心翼翼地提到了这些风声,观察着郑仪的反应。 郑仪只是淡淡地“嗯”了一声,继续批阅手中的文件,头也没抬。 “知道了。下午的行程安排好了吗?” 他的平静,让周扬有些意外,也更加敬畏。 秘书长这种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定力,绝非寻常。 几天后,郑仪对周扬吩咐: “安排一下,明天我去一趟省里,向徐省长汇报一下明州近期的工作,尤其是城投集团和城市更新的进展。”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