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从省城回来的郑仪,像是换了一个人。 他不再像之前那样,频频出现在各种协调会和项目现场。 也不再对某些部门的拖延和推诿表现出明显的不耐和强硬。 他甚至减少了下基层调研的频率,更多的时间,是待在办公室里,批阅文件,或者召集小范围的、议题明确的会议。 他的讲话也变得比以前更加“温和”,更加“讲政治”、“顾大局”。 在一些公开场合,他甚至主动提及要“尊重老同志”、“遵循工作惯例”、“稳妥推进改革”。 这种突如其来的转变,在明州官场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大多数人认为,郑仪这是“服软”了,是“认清现实”了。 省里的“背景”可能并不像传说中那么硬,或者至少,在明州这潭深水里,强龙也难压地头蛇。 钱汉忠那样的老资格,卢志伟、黄维民那样的实权派,不是他一个年轻秘书长能轻易撼动的。 前段时间那些关于他的“议论”,看来是起到了效果。 “到底是年轻人,撞了南墙,知道回头了。” “看来还是得按明州的规矩来。” “秘书长?呵呵,位置是高,但有些水太深,他还把握不住。” 各种窃窃私语和意味深长的目光,开始在暗地里流传。 就连市委大院里一些原本对郑仪抱有期待的中立干部,也开始动摇,觉得这位年轻的秘书长,或许终究还是斗不过那些盘根错节的旧势力。 当然,也有极少数嗅觉敏锐的人,隐隐觉得不对劲。 郑仪的“低调”,似乎并非怯懦,而更像是一种蓄力,一种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 他每一次看似“温和”的表态,仔细品味,其实都留有余地,核心立场并未改变。 他减少公开活动,但核心的工作,比如城投集团的运作、与省交投的合作,却一直在悄无声息地高效推进。 这更像是……在等待时机? 但持有这种看法的人,只是极少数。 在大多数人看来,郑仪的“失势”,已经成为定局。 而在这股“郑仪失势”的舆论风向下,有一个人,显得格外春风得意。 代市长张林。 他几乎是迫不及待地,将郑仪的“低调”解读为自己权威上升的信号。 在他看来,郑仪肯定是碰了钉子,在省里失了势,所以才不得不收敛锋芒。 而自己,这位根基深厚、熟悉市情、懂得“规矩”的“老明州”,其重要性自然就凸显出来了! 邹书记也好,省里的领导也罢,最终还是会发现,要想稳住明州的局面,还得靠他张林这样的人! 这种心态,直接反映在了他的行为上。 他变得更加“高调”,在各种场合更加频繁地发表“指导性”意见,尤其是在政府口的会议上,几乎是一言九鼎,不容置疑。 他甚至开始有意无意地“敲打”那些之前与郑仪走得比较近的干部,暗示他们“要认清形势”,“找准位置”。 而他的主要目标,自然就是那个被郑仪破格提拔、如今执掌着明州城投集团这个“香饽饽”的陈默。 这天下午,张林亲自给陈默打了个电话,语气带着一种不容拒绝的“亲切”。 “陈默啊,最近忙不忙?不忙的话,来我办公室一趟,有点事跟你聊聊。” 陈默接到电话时,正在城投集团会议室里,与省交投派来的技术团队激烈讨论着一个老旧小区管网改造的技术方案。 听到张林亲自召见,他心头微微一沉。 最近关于郑秘书长“失势”的传言,他当然也听到了。 张林市长近期的“高调”,他也切身感受到了。 集团在项目审批、资金拨付等方面,明显感觉到了一些无形的阻力。 他知道,这次召见,绝不会是简单的“聊聊”。 但他没有表现出任何异样,平静地对电话那头说: “好的,张市长,我马上过去。” 放下电话,他简单跟技术团队交代了几句,便独自开车前往市政府。 一路上,陈默的心情并不轻松。 他知道自己现在就是风口浪尖上的人。 郑秘书长将他放在城投集团这个位置上,既是信任,也是考验。 他不仅要面对繁重的业务压力和复杂的利益纠葛,更要承受来自各方的政治压力。 尤其是现在这个敏感时期。 张林市长的办公室,比郑秘书长的办公室更加宽敞,装修也更为奢华。 巨大的红木办公桌,真皮沙发,墙上挂着寓意“大展宏图”的巨幅山水画,处处透着一种“一把手”的派头。 张林没有坐在办公桌后,而是坐在会客区的沙发上,翘着二郎腿,手里端着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显得很是悠闲。 看到陈默进来,他脸上堆起热情的笑容,指了指对面的沙发。 “陈默来了,快坐快坐!尝尝我这新到的普洱,朋友特意从云南带回来的,味道不错。” “谢谢张市长。” 陈默依言坐下,腰背挺直,双手放在膝盖上,姿态恭敬。 秘书端上茶,然后悄无声息地退了出去,带上了门。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