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在月面这个大气稀薄的地方,缺乏显性水体的地方,没有风化作用和流水侵蚀,岩石大多有棱有角,保持着诞生之初的锋锐。 充其量在太空尘埃的冲刷下,变成表面略微光滑一些的多面维形石。 正因为此,一开始发现这块圆溜溜的玩意的时候,白头海雕的团队从其外形上判断,这不太像是天然形成,有可能是一个人工造物。 于是,才有了这么一场加急的,针对性的月面采样。 万万没想到,这玩意居然是活的,还在返回舱内完成了破壳。 对于白头海雕的专家组来说,这是一场巨大的惊喜,且惊!且喜! 不过很快,惊喜就变成了彻头彻尾的惊吓。 关于这个小东西,白雕帝国现在手上有三段独家绝密影像,第一段是采样舱体内部,摄像头被破坏之前的惊鸿一瞥;第二段是返回舱舱体上的摄像头,拍到这家伙割断伞绳的一幕;第三段就是来自现场海军的远距离拍摄,依稀可以看到,在返回舱即将落海的一瞬间,这家伙又钻回了舱体内。 帝国专家反反复复,仔仔细细的研究了这几段影像,几乎是一帧一帧的解析,提出了以下的猜想。 首先,从形态上看,这个破壳而出的生物基本结构,与之前在月面上飞速出现、又神秘消失的白骨生物有着惊人的相似——多节肢的躯体结构,带着某种昆虫与甲壳类混合的诡异特征。 区别在于,这个新生的个体,有“皮肤”! 那是一种看起来湿润、黝黑,明显具备生物角质特征的体表覆盖物。 在综合了整个专家组的意见之后,帝国的生物学专家科尼·罗伯特的提出了一条从目前看来,最符合现状的假说。 “此前的‘骨化八爪怪’和本次的‘孵化多足怪’,假定为同一类别生物的话,那么很多问题就能够形成相互关联!” “我们认为,骨化八爪怪应该是某种月球之外的外来生物,因为某种特殊情况,跟随陨石,或者飞船,或者其他什么落到了月球上。” “从它的骨骼特点和行动特征来看,它原本应该是一种碳基生物,因为月面的环境,大气稀薄,昼夜温差,宇宙辐射等等原因,无法维持身体组织的存在,于是一种我们无法理解的机制,完成了全身‘骨化’。” “正是看到这个小家伙,我才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想。” 罗伯特再次把两幅怪物的图像放在一起做了一个近距离比对,在一一圈出了其中近似的生理特征之后,做出了最终论述。 “我认为,这种骨骼八爪怪不是纯骨骼,而是在自我演化过程中,退化了体表皮肤,有可能将柔软的内脏和其他重要组织收到了骨骼内部,从而维持了存活状态。” “同时,它可能在落月之后不久,就生下了这枚卵,因为月面环境不适合生存,这枚卵未曾进行孵化,就这样长期保持某种休眠状态,一直停留在月球上。” 在罗伯特的阐述中,生物的自我调节机制起到了重大作用,“骨化八爪怪”在巡弋领地的同时,会遵循着某种残留本能,周期性地将这枚卵翻掘出来,让它们短暂接触外界……或许是阳光?或许是宇宙射线? 这种“晒娃”行为,恰好被白头海雕的探测器捕捉到,从而采集了回来。 然后,在返回舱内部,因为环境发生了变化,或许是温度的稳定,或许是保护性惰性气体的存在,又或许是帝国航天器一向做的不怎么样的密封圈泄露导致气体灌入,触发了这枚卵的孵化条件。 这家伙迅速出壳,并在发现自己被禁闭之后,狂暴的攻击了返回舱。 在对来源进行了解析之后,接下来,面对的就是一系列现实的问题。 比如,这么一个初生的小东西,是怎么能够从内部打开取样室,再打开返回舱的。 这可不是有手就行,为了保证取样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返回舱从外部打开都需要专用工具和特定流程,从内部,那简直难以想象。 再比如,它能否具备在海水中生存的能力? 按照蓝星生物学的理论,这种可能性近乎于零,但是既然这孩子的长辈能在月球那种环境中坚持下来,也不排除这小东西能在海洋中存活的可能性。 白头海雕现在希望它活着,这样可以最大化这次大统领领导下的“奇迹般的收获”! 但是又不希望它太活着,毕竟在这茫茫大海之中,寻找一个体积只有几十厘米的小家伙,这是标准的大海捞针,而若是这家伙还能活动,那搜寻的希望可就太渺茫了。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