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有书则长,无书则短。 徐州的考生质量稂莠不齐。 有的抓耳挠腮,有的成竹在胸。 端的是姿态各异。 扶苏等在考场之内作监考。 胜在新奇,还算有趣。 其中种种,暂不重要,便先按下不表。 但总之。 现在的扶苏,手中拿着一份试卷。 正与一个面如冠玉,沉稳无比的男人对坐。 ...... 在持续了整整三天三夜的考试与判卷后。 首次科举考试总算是出了个考生的位次单。 虽说这样的考核时间对于察举制与军功爵制而言实在是有些太长。 但是对于后世完整科举动辄七八天乃至两周的长时间而言。 这个时间说得上是稍纵即逝。 而在科举中。 扶苏其实是没看到太多散落的人才的。 毕竟嘛。 虽然朝廷已经做足了诚意,但是大秦之前带给百姓的伤痛还是太深了。 在少数读过书、有学识的六国贵族与百姓当中,还有一大半不敢来参加这场科举考试的。 生怕这是嬴政为了抓捕他们这些漏网的知识分子而想出来的阴谋诡计。 他们生怕一旦参加了这场考试,就会被大秦强制征召壮丁。 去荒阔苦寒的边塞服了徭役。 或是干脆被打入诏狱,永世不见天日。 这还是在姜承奕用计平息了坑儒流毒、替换了科举之策后的结果。 若是没有姜承奕。 恐怕参与这次科考的百姓,都凑不足十手之数! 所以参与本场考试的。 除了极少数白身以外,便都是大秦下辖城市县乡当中的小官小吏了。 他们乃是本朝官员。 按照《秦律》,本朝的官员都是免受徭役的。 他们自然也就大秦是在钓鱼执法了。 不过既是小吏,多数人的水平也就只能算得上是一般。 而且现在能在大秦朝为官之人,多半都是法家学派的学生。 在做起儒家学派的卷纸之时,自然是有些力不从心的。 其中唯一一个在明经和对策两科中均极为出彩的。 便只有扶苏手中这份对策试卷的主人。 也就是坐在他对面的这位男子。 现任沛县主吏掾。 未来的大汉第一人相国。 萧何,萧子孟! 而这些其实并不是扶苏单独接见萧何的主要原因。 最要紧的是。 对于题目“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句的解释。 萧何做出了和姜承奕完全一致的解释! 要知道。 在上千号考生之中。 只有寥寥数人能将这句话的原意大致还原出来。 而这些勉强合格的人当中,自是不乏因运气好而连蒙带猜,误打误撞才做对的。 因为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的卷面成绩都并不高。 也就是说在别的题目上,他们并没能给出一个不错的解释。 而在剩余之人里。 能做到完全按照姜承奕的注释而给出答案的。 也就不过一手之数! 在此基础上。 还能以这个题目作出一篇亮眼策论的。 也就唯有这个名叫萧何的男人一人而已! 只是扶苏的面上并没有招揽到人才的喜悦。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