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至于封王,官员们倒是不太奇怪。 徐闻屡立大功,在先皇手中已经封无可封。 为了不让朱棣难做,徐闻才会领兵部尚书,并长期外出。 新皇继位,要安抚重臣,封赏有功之人,知道内幕的,也清楚徐闻选择秘不发丧,承担了多少的压力。 同时还拒绝了某些不能说的诱惑,加上本就是先皇女婿,今上的小舅子,也算皇亲。 如此功劳,封为异姓王或许算国朝还活着的首例。 但也算徐闻凭本事自己挣来的! 开先例之事,按照惯例,总要有人出来走个过场,反对一下。 这个任务只有杨士奇有资格上,事先洪熙帝朱高炽也通知过他。 为了恩师,他也愿意出这个头,可没等他出列。 徐闻已经走了出来,摘下官帽,叩谢道:“陛下对微臣的厚爱,臣铭感五内,但越王之事,臣万不敢受。” 朱高炽也想到以徐闻的性子,自己想封他越王,不会这么顺利,肯定会当场拒绝,杨士奇只是以防万一的备胎。 “朕意已决,先皇曾言,越国公功盖天下,然不能以王爵封之,此乃毕生憾事,如若归去,尔等当了此心愿。” 旨意不管用,朱高炽只能打感情牌。 这话父子聊天的时候,朱棣还真说过。 北征漠北之后,徐闻就已经是越国公。 漠北定策,保大明北境安宁,并未封赏,朱棣就觉得欠下徐闻不少。 其后徐闻坐镇北京,督造紫禁城,改造京师,哪一件不是鼎天之功? 但已封无可封。 朱棣知道,若是自己给徐闻封王,将来儿子朱高炽继位后怎么办? 徐闻当时只有三十七八岁,可是正当壮年。 所以只能从其他赏赐上弥补,徐华和徐谦身上也都被恩荫了爵位。 朱高炽深知先皇用意,故而登基后,第一件事便是给徐闻封王,以安帝位。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