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半月之后。 大朝会。 殿中钟鼓齐鸣,文武百官肃然列班。 景泰帝朱祁钰一身明黄冕服,端坐于龙椅之上,神情格外振奋,甚至略带几分压抑不住的激动。 就在今日,他终于要实现自己苦思多日的心愿。 大侄子朱见深,将在今日被废去太子之位。 而他的亲生骨肉,皇子朱见济,将正式登上皇太子的宝座,成为大明江山的未来继承人! 这一刻,朱祁钰等了太久。 太监金英高声唱读圣旨:“太子朱见深,幼年入东宫,虽德性端谨,然体弱多病,难堪继统,今降封沂王,食禄万石,仍居京师,礼遇如初。” “……皇子朱见济,仁孝天成,深得朕心,当立为储,以承宗庙!” 太子废立,大明储位自此易人。 朝堂一片寂然,谁也不敢出言异议。 曾经站在朱见深背后的几位老臣,此刻不是称病未朝,便是垂首无言。 众人皆知:天子心意已决,逆之者亡! 而最受皇帝青睐的,却是那位始终不动声色的老臣,越王徐闻。 正是徐闻在朝会上点头应允,才让这场权力更替顺利无波。 朱祁钰深知,若无徐家父子暗中支持,此事断无可能如此顺利。 他对徐闻的敬重又增几分,暗中下定决心:要好生回报徐氏之功。 果不其然,仅过数日,圣旨再度颁下。 “越王勋旧之臣,世守忠义,功高社稷,其诸孙才学兼优、志节可用,宜委以重任。” 于是,徐闻十余名庶出孙子,或授京职,或编入军伍,遍布六部、京营、五军都督府。 有的担任顺天府丞、通政使司官、御马监少监; 有的被编入五军营下任副将、参将,甚至调往边关担任总兵,历练兵事。 消息一出,京中哗然。 徐闻府邸一时宾客盈门,贺帖如雪。 街巷茶楼中,不乏市民低声议论:“越王府真是根深蒂固,子孙遍地,朝中满是徐家人。” 也有人私下酸言酸语:“庶孙都能当官,这大明江山,怕不是姓朱的管不过姓徐的了。” 但真正在意的,却是徐闻自己。 这一日,他在书房中翻阅新近调任公文,目光落在长孙徐骥、三孙徐鸣、五孙徐峥等人的名字上。 每一封文牒,他都细细看过,偶有批注,有时还会召见本人面谈。 府中幕僚感慨道:“王爷,您十几个孙儿如今皆任实职,或文或武,真是徐门兴盛。” 徐闻却只是微微摇头,语气平淡中带着深意: “兴盛是假,历练是真,他们是庶出,没有爵位可承,只能靠自己,能有今日,靠的不是我一人,而是大明的体制,也靠他们是否争气。” “若有人不才,即便身披徐家之名,孤也不会留情!” 徐闻清楚,徐家虽得宠于今朝,但官场之上,风向如云,皇恩无常。 若子孙无德无能,倚仗余荫,只会沦为笑柄,反遭后世天子猜忌。 是以,这些年来他对子孙一向严厉,尤其是庶出子孙,格外看重“自立”二字。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