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只要越王收下了这份“孝敬”,日后自己这位“首倡尊祖”之臣,还愁没有好处?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朝廷这边才刚刚批准,工部尚未动工,越王府便传来消息。 徐闻亲自表态,说徐家祖墓早已修整妥当,不劳朝廷费心,自家子孙祭扫自会安排。 他言辞婉转,但态度坚决,甚至还特意派徐谦入宫,在皇帝面前将此事回绝得干干净净。 此事一出,满朝为之一静。 原本以为这场献媚之举会水到渠成,哪曾想徐闻居然来了一招釜底抽薪,彻底断了石亨的念头。 知情人不由暗自称奇。 众所周知,越王为人一向低调谨慎,从不喜铺张浪费,更不肯借祖宗之名谋私利。 他虽身在越王府,却未曾僭越王礼,连府中修葺,也皆自掏腰包,从不倚仗朝廷之力。 更重要的是,这番话传达出的信息极为清晰:他,徐闻,并不接受这些“刻意讨好”! 于是,原本躲在一旁看戏的官员们,忽然都明白过来。 拍马屁也要分时候,若拍得不是马,而是老虎屁股,那可就尴尬了。 更何况,这“老虎”还是那位素来沉稳冷峻、不好近身的越王徐闻。 而石亨这个不识时务的家伙,本想借着替祖墓请碑这一招,向越王献上一片“忠心”。 谁料不仅讨不到好,反而落了个灰头土脸的下场。 当事人石亨自然是最难堪的。 嘴上虽不敢说,心里却憋着一股火。 他原以为此举十拿九稳,越王再怎么低调,面对一份由朝廷亲自出面、翰林院撰文、工部拨款的高规格“孝心”,也得点头谢恩。 结果好家伙,徐闻一句“祖墓已修,不劳朝廷”,干净利落地把他打了回来,连一丝余地都没留。 这可不是简单的回绝,而是明晃晃地告诉全朝:我徐闻不需要、也不接受你们这些人的虚情假意。 石亨自知闯了祸,回到府中便闭门不出。 往后朝会,更是再不敢提“祖墓”“碑文”半个字。 走在朝中遇见越王派人,他都会悄悄换路,就怕再闹出什么笑话。 石亨这一脚踩得太重,触了霉头不说,更是误判了徐闻的性子。 在这件事之后,朝中不少人暗暗记住了越王的一个特点: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