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徐闻对这一现象洞若观火。 “今日江南,学子若不入某书院,便无登第之望;若无士族荐举,便无仕进之门,此非王朝养才,乃门第选官也!” 他深知,这样的教育体系,其实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割据”。 不是兵戎造反,而是“以笔为刀”,在道义与声望之下挑战朝廷威严。 书院的危害,主要体现于三端: 一、削弱皇权,坐大地方。 书院由地方豪强出资,自设规矩,常年与地方官府平起平坐。 甚至许多书院掌教,对官员指手画脚,号称“士林清议”,实则干政之举。 他们以讲学为名,实为“教育自治”,实质上架空了社学,撕裂了中央自上而下的教化网络。 二、助长党争,败坏纲纪。 最为典型者,莫过于历史上的东林党人。 明朝后期的东林党,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他们以书院为据点,鼓动“清议”,频频上疏弹劾权臣,口号响亮,却常裹挟私怨,借道德之名进行政治报复,致使朝政掣肘,台谏交恶,君相离心。 而书院之下,士子众多、门生遍布,结党成风。 “座主门生”之制在书院大行其道,导致“举贤不公、仕途成局”,破坏科举制度的初衷。 三、固化阶层,断绝寒门。 朱元璋创社学,本欲“使贫贱子弟亦能读书入仕”,然而世族书院盛行后,寒门子弟便被挤出教育体系之外。 书院以门第荐才、以族亲资助,考试内容亦趋功利,只为应试之道,不讲大义之理,更不顾下层之需。 即便后世如王阳明等高士,也尝试开办下层书院(如稽山、龙冈),广纳寒门,但终敌不过士绅财力所筑起的壁垒。 徐闻在奏疏中斩钉截铁言道:“士林党争之祸,胜于边患之兵,官学废弛,私学横行,此朝纲之蚀骨之毒也!” “若王朝之下有‘第二讲堂’,则必有第二权柄,社学不兴,王道不立!” 于是徐闻一道政令,取缔江南三十六座大书院,拆除者、封闭者、焚毁者不一而足。 那座传承百年的“西湖讲舍”,当众捣毁;“曲园书堂”藏书五千卷,一把火烧得干净;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