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如果说一部《大明一统志》写的是山川疆域的恢宏,那么老百姓口耳相传的,写的便是衣食住行,是真真切切的“好日子”。 成化年间,大明一统,边无兵警,朝廷政清。 越王徐闻七十年辅政,使海疆平,边关稳,内外通。 天下百姓,终于迎来了一个不必忧饥、不惧战的年代。 盛世的模样,就藏在那些日常烟火里。 在北京城,一到午后,承天门外就热闹非凡。 街头的点心摊上,铺着切成方块的绿豆糕,孩子们拿铜板换一口甜。 紫禁城东角,书铺林立,读书人穿着新缝的绸布长衫,一手书卷一手油纸伞,在春雨里缓缓而行。 胡同里有艺人吹笛唱曲,酒馆中说书的讲的不是刀马将军、不是鬼神志怪,而是东瀛平定、澳洲开拓、海军探洋这些“天下新事”。 有人曾感慨:“如今说书的,都讲不过时政了。” 城南的织造局,每天进出数百女工,精织江南来丝,出锦绣花纹,远销西域与南洋。 她们不再是靠绣活贴补家用的穷人,而是月领官银、管饭宿的“织女官作”。 江南更是别有一番光景。 苏杭一带,自古富庶,但成化年间更上一层楼。 越王提倡“河渠并治”,工部拨款修筑数千里堤岸与灌渠,常年防涝抗旱。 百姓种稻、养蚕、酿酒、晒盐,一年四季,仓廪皆实。 嘉兴吕家桥边,一户人家三代同居,屋后养鸭千只,屋前菜园自种,稻谷一熟,家中磨粉打糕,常年不断。 清明节上,城隍庙前搭戏台,唱的是《昭君出塞》《东瀛归明》,台下老人摇扇听戏,孩童啃糖画,小贩穿梭,热闹非凡。 百姓说:“当今世道,春风不再是柳枝上的,而是百姓脸上的。” ...... 辽东苦寒,但不苦人。 过去年年有边警,牧人时被鞑靼掠夺,乡里无人耕种。 自从武成郡王灭瓦剌,平漠北,局势稳定,边民复耕。 北镇一带,士兵与农民并存,叫做“屯民”。 朝廷发种子、分牛羊,百姓有地可种、有草可牧。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