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随着战斗的临近,双方的气氛愈加紧张,海风猛烈,战斗的火药味弥漫在整个海面上。 这场跨越东西方的较量,注定将迎来一次激烈的碰撞。 而对于大明舰队来说,这不仅仅是一场军事对抗,更是一次展示国威与力量的机会。 ....... 海面上风急浪高,英吉利海峡如同一条冰冷的咽喉,将欧洲大陆与英伦岛分隔。 这里,自古以来便是英格兰的自豪和屏障。 然而今日,海峡上空却被大明舰队喷吐的黑色烟云彻底笼罩。 一场足以改写东西方格局的海战,即将爆发。 英格兰海军司令哈罗德爵士临危受命,亲率国内所有可用战舰。 五十艘木质帆船,组成密集的战列线。 他们升起圣乔治旗,锣鼓喧天,士兵们在甲板上列队祈祷。 虽然士气高昂,但谁也无法掩饰他们心中的隐忧,他们面对的,是来自东方的钢铁巨兽。 大明舰队则在靖海将军徐昭的指挥下,整齐划一地驶向英军阵地。 十艘“镇海级”蒸汽铁甲舰高悬龙旗,二十艘护卫舰配合在两翼,如利剑般指向英军。 海风卷起铁甲舰的黑烟,笼罩在战场之上,遮天蔽日,仿佛是天朝降下的审判。 英军依仗传统的接舷战术,密集的帆船阵列试图以数量取胜。 司令哈罗德大声疾呼:“等他们靠近!准备以近距离炮击将他们撕碎!” 炮手们咬牙蓄势,期望用英伦的海上传统对抗东方新锐。 但徐昭对此早有谋划。他下令舰队迅速变阵,主力铁甲舰列成锋利的楔形,蒸汽动力全开,时速高达15节,远超英舰7节的极限。 大明铁甲舰轻松穿插于英舰战列之间,灵活绕后、分割包围,几乎如同猛虎入羊群。 哥伦布在甲板上目睹一切,目瞪口呆。 他原本只在大明人的书卷和口述里见过所谓“船坚炮利”。 今日却在海上亲历“降维打击”。 那是一种无法反抗、无法抵抗的碾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