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崇祯八年冬,忙活完忠烈祠的点名立牌仪式后,赵胜这位大管家又马不停蹄地开始张罗起了江瀚的婚礼。 如今既然已经称王立制,那就不能像草台班子一样,草草了事。 赵胜和一众礼官们不仅翻遍了《大明会典》,而且还从蜀王府的记录中找出了详细的仪程。 按照江瀚的意思,先迎娶王承弼之女王翌颍,之后再迎娶李家的李曼文。 毕竟当初王翌颍给江瀚留下的印象不错,更加活泼健谈一些。 婚仪第一步:议婚。 在江瀚最终圈定王翌颍的名字后,次日,被正式赋予“媒人”身份的礼部主官赵胜,身着簇新的绸缎官袍,手持一份盖有汉王府大印的正式文书; 在一队仪容整肃的亲卫扈从下,乘马车前往王承弼在成都的府邸。 王家早已接到通知,中门大开。 王承弼率领家中主要男丁、以及正妻,穿着正式礼服,恭敬地候在府门外。 尽管心中已有预期,但当看到汉王的仪仗正式到来时,王承弼仍难掩激动之色,脸上泛着红光,整理衣冠的手指尖微微颤抖。 赵胜下车后,稍稍整理衣襟,随后在王家院内站定,当众展开文书,朗声宣读: 汉王令旨: 咨龙安府知府王承弼,素闻尔女翌颍,贤淑端静,仪范雅正。 孤承天景命,抚有蜀地,内政初安,中宫尚虚。 今特遣礼部主官赵胜为使,告尔家室,欲聘王家女翌颍,备位王妃,佐理内治。 尔其钦哉! 文书言辞典雅,意思却明确无比: 汉王看上了你家女儿,要娶来做王妃,现在正式通知你家。 王承弼听罢,立即率领家人躬身下拜,声音激动: “臣王承弼,叩谢王恩!” “小女陋质,竟蒙大王不弃,垂青赐聘,此乃臣阖门殊荣,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 “臣女翌颍,愿奉王命!” 这番话的意思便是愿许,代表王家愿意把家中女儿许配出来。 王承弼恭敬地从赵胜手中接过文书,将其交给夫人张氏,供奉于家中正堂。 他随后从一旁的侍卫端来的锦盒里,取出一份《谢恩表》交予赵胜,以示还礼。 文中极力颂扬汉王恩德,表示女儿能侍奉大王是家族莫大荣幸,再次明确表示“谨遵王命,愿许婚配”。 这份《谢恩表》将赵胜送回汉王府,并誊抄一份,交由礼部存档。 至此,“告知意向”环节圆满完成,这桩婚姻获得了女方家庭的正式认可。 紧接着便是第二步,采纳与问名。 十月十八吉日,汉王遣礼部主官赵胜为正使,亲兵统领冯承宣为副使,率领一支仪容整肃的队伍,持纳采礼,浩浩荡荡再次前往王家府邸。 采礼包括:玄纁(黑红色绸缎)二匹、羊二只、酒二十坛、干肉八十斤、茗茶二十斤。 最为重要的是那份加盖了汉王大印的“纳采书”,文书由礼部拟定,言辞雅正,申明汉王择配之缘由,彰显王室威严。 王承弼早早就带着全家恭敬地候在府门外迎接。 赵胜宣读完纳采书后,王家跪受礼物,随后设宴款待使者。 次日,王家送上答礼,其中包括为锦绣衣物、文房四宝等等。 并且由王承弼亲笔书写谢恩表,上呈汉王。 问名之礼与纳采同日进行 宴后,赵胜持“问名书”上前,郑重询问待选王妃的姓名、生辰八字、祖上三代名讳与籍贯。 王承弼一一如实作答,并将所有信息工整书写于“名帖”之上,交由赵胜带回王府。 本来这个环节还需要钦天监核验女方八字,验证其八字是否与江瀚、王府宗庙祭祀吉日冲突。 但江瀚手上哪有钦天监,一帮西洋传教士也不懂什么黄道吉日,于是只能作罢。 婚仪第三步:纳征,即正式下聘礼。 聘礼如下: 黄金百两、白银千两、各色绸缎百匹、健硕河曲马十匹、精美锦绮衣料五十箱、珠翠首饰一套(内含一顶璀璨的凤冠)、精工打造的礼仪甲胄二副。 本来按照规矩,这一步还要授予田产地契,但被江瀚给否了。 这些田产好不容易收上来,江瀚是不会轻易再把它们赏出去的。 聘礼送达王家后,便要进行第四步,定下婚期。 经过赵胜和王家商议后,选定了一个良辰吉日,十一月初十,意在冬至前完成婚仪。 赵胜作为使者,持“请期书”再赴王家府邸。 王承弼接书后,顿首谢恩,并于府中大设宴席,邀请城中各级官员作陪。 席间,王承弼高声宣读“谢聘表”,感激王恩,并郑重承诺将如期送女完婚。 自此,双方开始全力筹备正婚大典。 崇祯八年冬,十一月初十,成都城内万人空巷,彩灯高悬。 吉时已到,汉王府中门洞开。 虽然依照礼制,江瀚不需要亲自前往迎娶,但他派出的迎亲队伍阵仗极大,尽显殊荣。 以董二柱、黑子两位大将为首,李老歪、邵勇、曹二、李自成等一众心腹悍将悉数披红挂彩,担任迎亲使。 他们身后,三十六件卤簿仪仗(旗、鼓、锣、伞、幡、幢)森然排列,鼓乐手高奏《庆婚乐》,八人抬的红缎镶金迎亲轿熠熠生辉。 “他娘的,老子打了一辈子仗,头一回干这活儿,比攻城还紧张!” 李老歪摸着脑袋上的红花,咧着嘴对旁边的邵勇嘀咕道,引得周围将领一阵哄笑。 邵勇则整理了一下衣袍,沉稳笑道: “今天是大王盛事,也是我等荣光,都精神着点!” 李自成看着这热闹场面,粗犷的脸上也难得露出笑容,对身旁的曹二说道: “嘿嘿,大王果然气派!” 这群沙场悍将此刻混在仪仗队里,虽然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但却个个昂首挺胸,与有荣焉。 街道两旁挤满了欢呼的百姓和军卒,孩童们肆意争抢散在地上的小铜板。 锣鼓喧天,唢呐高亢,队伍所过之处,欢声雷动。 百姓们不仅是在为汉王庆贺,更是在庆祝这来之不易的好日子。 队伍行至王家府邸。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