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互相剽窃-《朕,都是为了大汉!》
第(2/3)页
“此次一奉主公命令前来拜访兖州牧,二奉天子之命前来购买粮食,救济百姓。”
荀彧不知为何,对鲁肃态度极为热切,听到鲁肃的请求后都是应允。
“州牧就在城中等候,至于粮草之事我早有耳闻……既然是救济百姓之用,哪里能收取子敬的钱财吗?五万斛粮草已经尽数备好,子敬只需运往雒阳即可!”
听到荀彧的话后,鲁肃亦是欣喜。
“难怪主公在江东时就常提及州牧与文若的名字,如今看来,二位果真都是大汉肱骨!”
荀彧惊叹道:“刘扬州竟然知道我荀彧的名声吗?”
“文若之名,何人不知?何人不晓?”
鲁肃和荀彧此时已经踱步到厅堂之内。
“当时张邈、陈宫迎吕布进入兖州,倘若不是文若力挽狂澜,只怕兖州真的就落入吕布之手了吧?”
如果不是荀彧等人的坚持,只怕曹操真的会在吕布占据兖州的时候万念俱灰,然后前往河北。
这件事即便已经过去,可当荀彧再次听到鲁肃提起时,还是忍不住后怕。
“是啊,可恨曹公对那张邈陈宫不薄,可他们……唉。”
鲁肃:“世家大族,一向如此。稍不称心,便要迎外人入主。便是当年袁绍夺取冀州,不也是如此吗?”
荀彧叹气道:“子敬说的有理,可惜明知如此,却不能制约,实乃为臣之罪也。”
“如何不能制?”
鲁肃与荀彧说起刘邈在江东的所作所为,尤其是说了三长和均田两种制度的实施,都让荀彧惊叹:“刘扬州竟然能够想出这种办法吗?还请子敬与我细说?”
鲁肃并不藏私,况且一种制度也没有藏私的必要。
即便是知道了刘邈的做法,世间又有几人能够复制刘邈的行为呢?
首先有随刘邈前往江东的十几万户百姓。
这些百姓俱是流离失所,家无余财,迫切需要重新获得农田,所以当然会主动配合官府施行三长制度。
加上这些流民群体并没有本地世家的底气与势力,所以三长制的施行其实并没有遇到太大的阻碍……尤其是因为战乱和逃难的过程中损失了大量本来应该掌握基层话语权的三老,就更加方便刘邈对这些流民施行新的制度。
至于均田,就更加困难。
想要施行,就必须要有强硬铁血的态度以及贯彻到底的决心。
不是谁,都能够和刘邈那样,全然不顾士人的中伤完成土地的重新分配。
所以鲁肃详细的将两项政令的具体细节都告知荀彧,其中不乏后续顾雍、张昭、袁涣等人提出的,一些还未实施的意见,都让荀彧叹为观止。
荀彧听着鲁肃的侃侃而谈,不知不觉中却彻底陷入沉思。
鲁肃也觉口干舌燥,正要俯身从桌上取水时却被眼角的余光吓了一跳!
不知道什么时候,一圆脸细目,短须微卷的人竟就这么坐在身边!
其身形不显伟岸,然双目如炬,睥睨间自带沙场淬炼的寒芒。粗麻布衣外罩铁甲,腰间佩剑铜鞘已现斑驳,却仿佛能从中随时拔出一柄绝世神兵般锋芒毕露!
好有气魄的男子!
鲁肃刚刚惊叹,就听到身后荀彧唤了一声:“曹公?”
曹公?
曹操?
鲁肃这才意识到眼前之人是谁,于是连忙行礼。
“子敬方才说的三长、均田之法已经在江东施行开来不成?”
曹操上来就问鲁肃这样的事情,也让鲁肃察觉到曹操的志向远大。
“确实已经施行。”
“可我听说,吴郡四姓皆是大族,仲山是怎样让他们都同意施行这些政令呢?”
刘邈全灭吴郡张氏的消息还没有传到中原,所以曹操并不知晓吴郡四姓已经变成三姓。
鲁肃不卑不亢的回到曹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刘扬州是代替天子守土之臣,江东的士人也都是深明大义的名士,这样利国利民的政令,他们又怎么会拒绝呢?”
曹操两眼一眯,显然知道鲁肃不想与他说实话。
或者说,即便是鲁肃这个陪在刘邈身边的人,也不知道刘邈是如何做到这样的事情的。
朱、张两家自有大棒对付,但是陆、顾两家却也没有给他们喂太多的东西啊?
鲁肃思来想去,也只能是给自己一个不算答案的答案——
“他们,兴许是在主公身上看到了更加重要的东西,所以才不局限于现在就和主公分利吧?”
鲁肃见到曹操后,也是从怀中掏出一封信件——
“此为刘扬州信件,嘱咐我一定要亲手交到州牧手中,还请州牧过目。”
曹操拆开信件,本来沉寂死水的眸子中罕见绽放光芒。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