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老院士那个年代能做出成绩的哪个不是超级天才,甚至有的人二十多岁就已经是大型科研任务的带头人了。 同样二十多岁的路云这还只是写了一篇很有建设性的论文,至于后期能不能搞出成绩,还需要多观察。 而路云的第二篇论文就打算搞一篇大的!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之后再过半个月就是长征五号火箭首飞了,那是国内有史以来最大的火箭,肩负着空间站建设、探月采样返回和火星探测等重大任务的发射工作。 不过长征五号火箭的问题也不小,首发的二级火箭氢氧发动机有问题,好在远征上面级推进器足够给力,硬生生把卫星推进了轨道,勉强算成功。 但是第二发问题就大了,起飞之后一级火箭的氢氧发动机问题导致推力瞬间大幅下降,致使火箭无法达到预定飞行速度与高度,最终火箭二级与卫星在西太平洋再入,发射任务失利。 因为这些问题,国内的重大航天任务都往后推迟了两年半。 其他任务以此类推延误的时间更长,影响是连锁式的。 路云知道长征五号发射失败两年后找到了哪些问题,并且通过结构设计优化的方式来提高发动机的可靠性,但他不可能精确的把问题点出来。 因为他可没参加过那两款氢氧发动机的研发工作,不应该知道那些东西,但他可以从总体技术方面说一说。 相对于国内已经研究透彻的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国内对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的了解就不太行了。 这其实也没办法,谁让国内科技发展晚,并且之前也没钱呢,外国的航天科技在冷战时进行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当时国内真的有大量吃不饱饭的人。 好在路云有“未来知识”,虽然不能明说,但可以结合国内氢氧机的总体发展水平旁敲侧击一下,只要懂行的人一看就能想到关键点。 比如说糖水不够甜,一般人可能会继续加糖,而懂行的人知道稍微加一点盐就可以更甜。 不过这种专业性更强的论文比上次那种难写的多,路云要翻阅大量的航天技术资料。 好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航空航天工程等级也在蹭蹭的涨经验,不亏。 因为这篇论文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写,所以长征五号首飞之前肯定是写不出来了,但绝对够长征五号研发团队在二飞之前解决问题。 但想要引起重视,甚至是直接让长征五号研发团队研究这篇论文,那就需要一位重要人物在中间牵线了。 不是别人,就是叶建飞院士。 哦,对了还有陈峰华老师,还得靠他把论文转交给叶院士呢。 就这样,在路云闷头写有关火箭的论文时,外界的时间也像火箭一样飞走了。 十月十九日,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对接,上一世的天宫二号只进行了这一次载人飞船对接,剩下的就是明年要发射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主场”了。 到了月底,大洋对面的迪士尼宣布要拍摄《花木兰真人版》,并且开启了主演的全球海选。 尤其是女主花木兰。 十一月初,长征五号火箭首次发射,依旧像上一世一样暴露了问题,靠着远征上面级推进器延长点火才把卫星送入准确轨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