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春节对于老中的人民来说可比元旦重要多了,因为很多老中的人民觉得只有过了春节才算新的一年。 当然,主要也是元旦只放假三天。 而春节放假七天。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春节期间的消遣行为也有很多变化,现在很多家庭都会在春节期间走进电影院看电影。 这也让春节档像兵家必争之地的“徐州地方”一样,成了“电影必争之档”。 其实一开始国内是没有春节档的,这也是摸着老美过河。 上世纪九七年的时候老美300多家电影院首次同步首映了同一部电影——派拉蒙影业的《教父》! 以往好莱坞的电影一般会先在纽约、洛杉矶等大城市上映,待一段时间后再将拷贝运送到其他地区依次上映。 而那一次打破常规的同步上映让影片获得了空前的成功,《教父》不仅于当年斩获了1.3亿美元的票房,也掀起了“现象级”讨论热潮。 电影发行公司意识到当电影成为大众瞩目的文化事件,那么它的市场效应将被放大很多倍。 至此,电影档期的概念开始逐渐成形。 之后随着电影发行机制与市场营销进一步完善,“档期”这一环节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以老美电影市场为例,它们以夏季、秋季和节日档期最为重要,这三个档期上映的影片数量几乎占全年总数的70%。 夏季档也被称为“暑期档”,是全年票房收入最高的档期。 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暑期档大片是七五年首映的《大白鲨》! 而秋季和节日档期则在圣诞节、新年与奥斯卡评选的多重加持下,变得更为重磅。 老中的电影观众对“档期”的认识基本始于港区电影。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每至岁末,港区演艺界一些明星会自发凑在一起,不计片酬的拍摄以“恭喜发财”、“家有喜事”等吉祥词命名的影片。 内容以喜剧为主,有知名明星参演。 这些影片便是早期“贺岁档”的雏形。 到了九五年,龙哥和阿梅主演的《红番区》以“贺岁片”名义引进内地,最终收获了9500万元的票房。 这在当年仅次于票房1亿,施瓦辛格主演的好莱坞大片《真实的谎言》。 那也是内地观众第一次在电影院中接触“贺岁片”。 后来《甲方乙方》成了内地第一部真正意义的“贺岁片”,也开启了内地贺岁片市场。 “贺岁档”这一概念也慢慢定型,一般指的是当年十一月下旬至次年三月初的电影档期,差不多能持续三个月左右。 此后几年,《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等“冯氏喜剧片”陆续在贺岁档上映,纷纷成为当年的票房冠军。 “冯氏喜剧片”也一度成为贺岁档的代名词。 只不过虽然后来的影片从单一的“喜剧贺岁”走向多元化,但受农历春节阖家团圆这一传统习俗的影响,内地电影行业尚未形成明确的“春节档”概念。 那时候不少影院会因为春节期间观影人数减少而选择暂停营业。 而且电影院的员工也是要回家过年的。 至于说到让观众养成在春节期间看电影的习惯,那还是要提好莱坞的科幻巨制《阿凡达》。 尽管这部影片上映时间是当年春节的前一个月,但它凭借强大的轰动效应还是在一零年的春节七天假期里斩获了1亿票房! 最终《阿凡达》那轮首映在内地获得了13.39亿元票房,也成为了老中电影市场第一部破十亿票房电影。 同时也让观众们开始慢慢养成在春节期间看电影的习惯。 而到了一三年,老中自己的春节电影来了。 那就是周导的《西游降魔篇》。 它在大年初一正式上映,春节期间获得5.25亿元,最终以12.46亿元的总票房成绩成为内地年度票房冠军。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