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这一世因为现实的影响,全世界掀起了“科幻热”,估计这个IP能挣的钱会更多一些。 不过很快,世界的注意力就不在电影上了,而是转向了老中的滨海航天城。 因为航天城的新垂直组装大楼大门打开,巨大的转移平台托着同样巨大的重型长征十号火箭走了出来。 (重型长征十号火箭虚构图) 【哇靠,真大啊!】 【以前光看缩比模型了,真家伙确实巨大无比!】 【那肯定的啊,它约等于四枚去掉助推器的长征五号火箭组合在了一块,能不大吗?】 【鬼鬼,那真是够大的,三枚一级火箭并排都超过15米宽了!】 【重型长十跟SLS的高度差不多都是90多米,宽度差不多也都是15米,只不过重型长十是5米+5米+5米,SLS则是3.7米+8.4米+3.7米。】 【哇,那还真是中门对狙啊,我喜欢!】 【我感觉重型长征十号火箭的首飞应该没问题,毕竟它不像SLS火箭那样是全新的,它是从长征十号基础型发展出来的,而长十飞的又稳又好,重型长十应该也没问题。】 【哈哈,SLS也不是全新火箭,它大量的技术都来自之前的航天飞机。】 【感觉现在的老美变菜了。】 【反正我感觉这次重型长十的首飞重点不是火箭本身,而是它上边装的梦舟飞船。】 【确实,我也觉得有多次成功发射和回收的长十做基础,重型长十首飞不是问题,而梦舟飞船却是首次飞月球轨道……】 这个倒确实。 梦舟飞船最初设计的时候就是面向国家载人航天未来发展需求的新一代载人天地往返运输飞行器。 它采用不同于神舟飞船三舱结构的两舱结构,只有返回舱与服务舱。 它全长约9米,最大发射重量26吨,在充分继承国家载人航天工程已有技术的基础上,在结构、推进、回收、能源、热控、电子、人机交互和可重复使用等方面采用了一系列先进技术,使飞船具备高可靠、高安全、低成本和宜居的特点。 梦舟飞船的返回舱是全新的钝头体构型,相比神舟飞船的“钟型”返回舱,梦舟飞船返回舱具有更大的升阻比。 而且梦舟返回舱由密封舱与非密封舱组成,按照人、设备分区布局,密封舱内只安装航天员相关设备,其他设备安装在非密封舱中,提高航天员舒适度。 设备还考虑了赋形设计,有效利用安装空间。 密封舱金属结构使用高强度新型金属材料,非密封舱外层为可拆卸防热结构,由新型轻质、耐烧蚀碳基防热材料生产制造而成,能耐受从月球轨道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时的热流环境。 经过灼烧的防热结构拆下来换上新的,整体返回舱就可以复用了。 返回舱头部安装可展收头罩,舱内安装全向整体缓冲隔振系统等机构,提升航天员发射再入过程舒适性。 这种两舱设计让返回舱、密封舱空间比神舟飞船大了一倍多,让飞船可以有更多功能上的可能性。 梦舟飞船的推进系统返回舱推进系统使用单组元无毒推进剂,相比神舟飞船返回舱使用的有毒单元无水肼推进剂,可消除危险源提高航天员安全性,并有利于实现推进系统重复使用。 它的服务舱推进系统使用超大型表面张力贮箱,以提供满足任务需求的速度增量。 飞船具备全自主轨道控制,具备自主诊断和故障处置能力,提高自主运行能力,可大幅简化地面飞控支持保障工作。 不同于神舟飞船的单伞回收,梦舟飞船还利用了群伞进行减速回收,以适应新一代载人飞船返回舱重量规模相比神舟飞船返回舱大幅提升的回收任务需求。 主要也是考虑降落伞的制造工艺和工作可靠性等原因,无法使用神舟飞船的单个主伞减速方案,需通过多个主伞组成的群伞实现更大返回舱落地前的减速。 为了实现重复使用,梦舟飞船返回舱着陆方式采用无损着陆,将以往神州飞船使用的缓冲发动机换成了着陆气囊。 而且它还可能在海上降落,使用缓冲气囊对不同的地形适应能力更强。 如果落水,缓冲气囊本身还能起到漂浮的作用。 梦舟载人飞船的逃逸系统进行了全面优化设计,以“满足发射全程安全逃逸”为目标,采用了“大气层内逃逸塔逃逸+大气层外整船逃逸”方案。 逃逸塔负责待发段至上升抛塔之间逃逸,抛塔后至近地入轨船箭分离则利用服务舱动力逃逸,逃逸及后续救生均由返回舱统一控制,实现了返回舱一体控制和整船资源高度复用。 相对于老中这边的兴奋,老美那边就有些急了。 “SLS火箭必须尽快首飞!” “不能再拖延了!” “没错,你们工程组怎么回事,就不能快点嘛?” “千万不能拖延到7月,那样就太危险了……” NASA会议室,看着火急火燎的众人,主管竟然有一些兴奋。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