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命令一下,所有暗卫迅速消失在院落中。 消息像瘟疫一样开始蔓延。 最先听到风声的,是驻扎在德州的南军残部。 一个从北方逃来的难民,在粥棚里失声痛哭,咒骂盛庸卖主求荣,害死了他的弟兄。 很快,一家酒馆里,两个行商的对话,被邻桌的军官听了去。 他们谈论着北平的见闻,绘声绘色地描述盛庸如何被封为平南将军,如何与燕王把酒言欢。 几天后,一份绝密情报,通过一个潜伏在南军多年的细作。 辗转送到了济南守将铁铉的案头。 而那份写满了封赏的清单,则被一名伪装成信使的暗卫意外遗失在驿站。 被驿丞发现后,不敢隐瞒,层层上报。 最终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向京师南京飞驰而去。 谎言重复千遍,便成了真相。 当无数个版本的故事,从不同的方向汇聚而来。 它们互相印证,互相补充,构成了一个天衣无缝的逻辑闭环。 盛庸,百口莫辩。 南京城,疑云密布。 南京,奉天殿。 数百名文武官员垂首而立,连呼吸都刻意压制。 殿中,只有一名太监尖细的嗓音在回荡。 他一字一顿,念着那份从北方八百里加急送来的“绝密文书”。 那上面,是燕王朱棣对盛庸及其麾下一众降将的封赏清单。 平南将军盛庸,赐金千两,宝马一匹,北平府宅邸一座。 副将吴杰,封讨逆校尉,赏银五百,美人两名。 都指挥佥事…… 每一个名字,每一项封赏,都像一记重锤,狠狠砸在建文帝朱允炆的心上。 他年轻的脸庞因愤怒而扭曲。 太监念完最后一个字,整个大殿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 “陛下!” 吏部尚书黄子澄第一个出列,声色俱厉。 “盛庸叛国,铁证如山!此獠身受国恩,不思报效,竟与燕逆私下媾和,罪不容诛!” 他的声音慷慨激昂,眼神却不着痕跡地扫过几位军中宿将。 “臣以为,此乃千载难逢之机!正可借此雷霆手段,严惩叛将,肃清军中骄横之气,令三军将士明白,何为君!何为臣!” 黄子澄的话已经拨到了朱允炆最敏感的神经。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