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每一个名字,都曾是建文朝堂上响当当的人物。 如今,不过是阶下之囚,生死只在他一念。 “朝中吵得厉害。” 朱棣将名册合上,随手丢在御案,“有人说,杀,斩草除根,永绝后患,也有人说,留,彰显仁德,收拢人心。” 他看向江澈,眼神深邃。 “你的看法呢?” 这不是一道简单的问询。 新朝初立,根基未稳。 杀伐过重恐致天下汹汹;宽仁过度又怕旧党复燃。 这是一个两难的死局。 江澈垂着眼,仿佛在思索。 其实答案早已在他心中。 他来时的路上,就已经将所有人的命运,一一称量,定了价码。 “殿下,杀与留,并非只能择一。” 江澈抬起头,迎上朱棣的目光。 “臣以为,当分而治之。” 朱棣眉毛一挑,示意他继续。 “首恶者,必诛。” 江澈的声音冷得像冰,“以方孝孺为首的一批人,是建文朝的精神支柱,他们不死,天下读书人的脊梁就断不了,那些心怀故国的人,就永远存着念想。” “所以,不但要杀,还要明正典刑,昭告天下,要让所有人都看见,与殿下为敌的下场。” 他顿了顿,语气更寒。 “要诛的,不只是他们的命,更是建文朝在天下人心里的那点‘正统’。” 朱棣的指节,在御案上轻轻敲击。 一下,又一下。 殿内死寂,只有这叩击声,像是催命的鼓点。 他没有说好,也没有说不好。 江澈继续道:“其次,可用者,当用。” “名册上,有相当一部分人,才华有,忠心却未必,他们忠的不是朱允炆,而是头顶的乌纱,是家族的富贵。” “对这些人,诏狱的酷刑是最好的敲门砖。” “让他们怕,让他们疼,让他们明白求死都是奢望。” 他的嘴角,勾起一个几乎看不见的弧度。 “等他们崩溃之后,再许以高官厚禄。一个巴掌,一颗甜枣,恩威并施,不怕他们不为殿下卖命。” “这些人一旦投诚,便是插入旧臣内部的一把尖刀,能替我们挖出更多潜藏的钉子,其用处,远胜于一群死人。”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