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太子朱高炽站在百官之首,肥胖的身躯让他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 他几次想要开口,却都化作一声沉重的叹息,脸上写满了忧心忡忡。 龙椅上的朱棣,面沉如水。 开疆拓土,这是何等的大功? 若是换了任何一个将领,此刻早已是封侯拜将,赏赐无数。 可这个人,是他的儿子。 一个同样流淌着他血脉,同样野心勃勃的儿子。 汉城都护府…… 改土归流…… 兼任都护…… 朱棣的脑海里,反复回响着这几个词。 奏折上的每一个字,都像是朱高煦站在他面前。 用那双与自己如出一辙的眼睛,倔强地凝视着他。 他想起了自己当年还是燕王的时候。 北平城,坚固的城墙,精锐的士卒,还有那份不甘人下的雄心。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父皇,”太子朱高炽终于向前一步,声音艰涩。 “二弟他……他常年领兵在外,或许……或许只是出于武人心性,虑事不周,并非有不臣之心。只是,此事干系重大,骤然将一国之地尽归亲王节制,恐会惹人非议,动摇国本啊。” 他这番话,听起来是在为朱高煦辩解,实则字字诛心。 句句都在提醒朱棣,这是在冒着动摇国本的风险,满足一个儿子的野心。 朱棣的眼神愈发深邃。 他没有看太子,也没有看那些群情激奋的大臣。 他的目光仿佛穿透了奉天殿的穹顶,望向了遥远的东方。 “退朝。” 皇帝拂袖而去,留下满朝文武面面相觑,心中惴惴不安。 …… 乾清宫,暖阁。 所有的太监和宫女都被赶了出去,只剩下朱棣一人。 他没有坐在御座上,而是站在一副巨大的《大明舆地图》前。 他的手指,缓缓划过辽东,划过鸭绿江,最终停留在了高句丽的版图上。 那份奏折就摊开在一旁的桌案上。 朱棣很清楚,这不是朱高煦的心血来潮。 从荡平高句丽,到逼签西夷,再到今天的这封奏疏,环环相扣,步步为营。 这个儿子,比他想象的还要有谋划,有胆魄。 但也更有野心。 朱棣甚至能想象到,当这份奏折被驳回,朱高煦会是何等反应。 他那个儿子,绝不是会乖乖听话的脾气。 他会怨恨,会觉得自己的赫赫战功被朝中的酸腐文臣和他的大哥联手扼杀。 届时,他会做什么,朱棣不敢想下去。 这一刻,哪怕是被后世成为永乐大帝的朱棣也有些发虚了。 “哎!” 一声哀叹,叹出了父亲的情绪。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