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章 恶人-《随身军火库,从打猎开始踏平洪武乱世》


    第(3/3)页

    不过这件事情自然不会并未就此平息。

    随着案件的公开审理,一个意想不到的副产品,却引发了另一场更大的风暴。

    为了证明张盛等人是如何处心积虑构陷考生。

    方仲永等五人的考卷,作为关键证物,被半公开地呈现在了朝堂和士林面前。

    起初,人们只是惊叹于这五篇文章的文采斐然,感慨他们险些被埋没。

    但很快,一些敏锐的学者和官员。

    从字里行间,读出了令人心惊肉跳的东西。

    尤其是方仲永的那篇策论!

    “开海禁,弛商律,以商税充国库,厚边防?简直是荒谬绝伦!”

    应天府最大的一家茶楼里。

    一名头戴方巾的老儒生气得浑身发抖,将手里的茶杯重重拍在桌上。

    “圣人云,士农工商,贵贱有序!他竟敢将商贾之利,凌驾于国本之上!此等离经叛道之言,若让他入了朝堂,岂不是要天下大乱?!”

    他对面,一个年轻学子却不以为然地反驳道。

    “周老先生此言差矣。方兄文中说得明白,国无恒产,则民无恒心,如今北境军费糜巨,朝廷财政年年吃紧,加征田赋,则农人困苦,开海通商,引万国之银,以充盈国库,既不伤农,又能强兵,何乐而不为?”

    “你!你这是被他的歪理邪说给蛊惑了!”

    老儒生指着他,气得说不出话:“重商轻农,乃是取乱之道!取乱之道啊!”

    另一桌,几名商人打扮的人却听得两眼放光。

    “这位方公子,真是咱们的知音啊!”

    一个锦衣商人压低声音,激动地对同伴说。

    “市舶之利,足以富国,这句话说得太好了!要是朝廷真能采纳此策,咱们的生意,何止大十倍!”

    类似的争论,在京城的每一个角落上演。

    国子监、翰林院、六部衙门,甚至街头巷尾。

    无数人都在讨论着方仲永那份惊世骇俗的考卷。

    支持者认为他洞察时弊,高瞻远瞩,是百年不遇的经世之才。

    反对者则视他为洪水猛兽,认为他的思想动摇了儒家正统,是足以祸乱天下的异端。

    方仲永,林惊蛰等人的名字,一夜之间。

    从一个险些被埋没的受害考生,变成了席卷整个大明士林的风暴中心。

    五个人,以及那五份考卷,被彻底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