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单兵侦察模块的数据压缩模型!” 年轻人喘着粗气,指着纸带激动地说:“郑老!成了!我们成功把余顾问给的那个基础数据链协议,压缩到了一个可以由单向晶体管实现的程度!功耗极低,成本可以压到一百块钱以内!” “一百块钱!”郑所长的手都抖了。 他身后的几个老研究员立刻围了上来,死死盯着那卷纸带,就像盯着什么绝世珍宝。 这个概念其实也很简单,把激光测距仪、电子罗盘和一个极简的数据发射器,集成在一个望远镜大小的设备里。 一个侦察兵只要测定敌方目标坐标,按下按钮,加密后的数据流就会通过定向天线,瞬间广播给己方拥有数据链接收装置的任何单位。 这其中的核心,就是这个极度简化又可靠的数据链协议,还有将雷达回波信号处理简化的算法。 这两样东西,是余宏直接甩给他们的。 没有余宏的指点,他们自己可能要摸索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 而现在,他们要做的只是把已有技术加以工程化,把它从图纸和理论,变成一个士兵能背在身上跑的东西。 这种感觉,简直太畅快了! “快!立刻做物理样机!” 郑所长迫不及待道:“通知奉天仪器厂,这个月其他的所有活全部停掉,给我全力生产这个!” “我要在一周内看到能拿去野外测试的东西!” “是!”年轻人一个立正,转身又冲了回去,脚步里带着用不完的劲。 同样还是201所,测试机场上。 一辆59改坦克,停在黄土坡上。 车长老张嘴里叼着一根没点火的烟,眯着眼睛看着一公里外的一个模拟靶。 他没去看传统的炮手潜望镜,而是盯着炮手座位旁边的屏幕。 “滴…滴…” 轻微的电子音响起。 屏幕上,一个代表他坦克的绿色小方块旁,突然出现了一个新的信号来源,是一名隐藏在草丛里的侦察兵图标。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