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其中的核心差距,就在于对轨道的精确预测和修正能力! “我抛弃了传统上将地球视为一个标准球体的线性计算方法,那是毛熊几十年前的老古董,误差太大。” 钱森拿起铅笔,在稿纸上圈点着。 “我引入了最新的多体引力扰动理论,将月球、太阳的引力,甚至地球自身因为质量分布不均导致的引力异常点,都作为变量参数纳入了模型。” 他指着一连串复杂的张量微积分公式。 “基于这个理论,我成功将短期轨道预测的精度,从公里级,提升到了百米级!” 这句话说完,后排立刻响起了一片压抑不住的惊叹声。 这个成就,已经足以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引起航天界的震动了! “但是……”钱森的眉头皱了起来,他在稿纸的后半部分,重重地点了一下: “当我试图将预测的时间尺度,从几个月拉长到一两年,甚至更久的时候,这个模型,失效了。” “太阳风高能粒子流的冲击,大气层密度随太阳活动周期产生的潮汐性波动,甚至宇宙尘埃的微小撞击……” “这些非引力的微扰因素一旦被引入模型,我的整个计算矩阵就会迅速变得极其臃肿,每一次迭代,误差都会被指数级放大!” “我卡在这里,已经大半年了。” 钱森抬起头,目光诚恳地看着余宏: “我想了无数种办法,想用现有的数学工具对计算过程进行降维和简化,但每一次,都以丢失过多关键信息而失败告终。” “所以,余宏同志!” 他身体微微前倾,一字一句地问道:“这个难题,你能整合吗?你能突破吗?” 话音落下。 整个报告厅里,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 所有人的目光,都死死地钉在了余宏的身上! 这是真正的考验! 是钱森这位泰山北斗,用自己最顶尖,也是最头疼的学术难题,对余宏发起的正面挑战! 余宏没有说话。 他只是伸出手,将那叠沉甸甸的稿纸慢慢拉到了自己面前。 他看得非常认真,一页一页地翻过。 钱森那清晰工整的字迹,严谨缜密的推导,以及在关键瓶颈处反复修改留下的凌乱墨痕,都在表明这位老科学家为此付出的巨大心血。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