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钱森、孙栋等几位老前辈,直接在报告厅的第一排扎下了根,困了就在椅子上眯一会儿,饿了就啃两口干粮,醒了就立刻投入到下一个问题的激烈争论中去。 报告厅的一角,三台电传打字机从第二天开始就进入了连轴转的状态,再也没有停歇过。 一条条指令从这里发出,传达到京城、沪市、蓉城、盛京的各个核心研究院所。 然后,海量的理论数据、实验报告、哪怕是失败了数百次的研究手稿,都被研究所里留守的学生们,逐字逐句地通过电传打字机敲击回来。 其内容涵盖了从材料疲劳曲线到火箭燃料比冲,从信号编码算法到陀螺仪零点漂移的每一个细节。 后排那数百名来自天南地北的教授和研究员们,此刻也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他们不可能像钱森等大牛一样,直接与余宏进行顶层思路的对话,但他们也有自己的作用。 钱森先生需要一组关于某种合金在超低温环境下应力变化的数据,话音刚落,立刻就有五六位材料学方面的教授主动站起来,从地上堆积如山的电传纸里疯狂翻找,交叉比对,半小时内就给出了一份详尽的报告。 余宏提出的一个算法需要进行可行性验证,十几位计算机和数学领域的专家立刻在旁边的几块黑板前组成了临时攻关小组,推演得粉笔末落满了肩膀,争论得面红耳赤。 每一个人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正在参与一件足以载入史册,甚至改变国运的伟大工程! 能为这样的工程拧上一颗螺丝钉,哪怕只是在旁边递一把扳手,都将是毕生的荣耀! 351厂来的李杰,在这十天里,整个人都脱胎换骨。 他的位置就在余宏的身后,负责记录余宏提出的每一个关于计算机体系架构和芯片设计的思路。 他的笔记本已经换了三本,写秃了十几根铅笔。 他感觉自己的大脑像强行灌注超越这个时代几十年的知识。 从存储单元的堆叠方式,到CPU指令集的精简与优化,从CMOS工艺到多层布线技术,每一个名词都为他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一开始他还处于震惊,三天后是麻木,到了第七天,他已经可以跟上余宏的思路,甚至还能就一些制造工艺上的细节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得到精准的解答。 他的眼神在十天之内,从最初的紧张忐忑,变得坚定自信,充满了火焰。 他看着自己本子上那些中央处理器架构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造出来!一定要亲手把它造出来! 第十天,傍晚。 当最后一份关于地面测控站天线阵列布局的理论资料,被一名年轻教授气喘吁吁地放到桌上时。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