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这是让所有传统空气动力学专家都无法理解的,充满了科幻感的几何美。 余宏一身简单的干部装,在他身后站着一群人,他们是整个兔子航空工业的脊梁。 宋文的白大褂上沾了一点黄色的液压油,他丝毫不在意,他正盯着机身下方半埋式的武器舱,眼睛里满是狂热的光芒。 那里复杂的挂载和弹射机构,全都是由他的团队配合余宏的图纸,一点点啃下来的硬骨头。 “垂尾和鸭翼的联动舵机液压测试完成了。” 611所的所长屠达敲了敲自己手上的数据板。 “数据完美,响应延迟小于0.01毫秒,这套飞火推一体系统,已经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范围,它简直就是活的。” 601所的顾勇正带领他的团队对座舱进行最后的检查,他本人则拿着一个高强度手电筒,亲自探身进驾驶舱,仔仔细细检查着里面每一束线缆的接口和包裹层。 “航电总线的最后一次自检正在跑,机载处理器和北斗定位模块的信号链路很稳定。”他的话从驾驶舱里传出来,嗡嗡的回响。 而在04号机机翼下方,603所的陈坚正和几个老师傅一起,为一个伺服机构的盖板上最后一颗螺丝。 他不用扭力扳手,全凭一双手的感觉,每一圈都均匀用力,直到螺丝纹丝不动为止。 “发动机的矢量喷口和机翼的控制面响应匹配没有问题了!”陈坚站起身,擦了擦额头的汗珠子,对着余宏大声汇报。 “这个活儿,必须我们来!这种对金属结构和疲劳极限的把控,光看图纸不行,必须得靠经验!” 这种复杂而默契的协同工作,在这里每天都在发生。 351厂作为主体,提供了材料,加工能力,和在余宏亲自培养下的新一代总装工程师团队。 而三大飞机研究所,则毫不保留地拿出了自己最精华的人力储备。 601所,强项在于整体设计和气动布局,603所,最擅长机体结构和材料应力分析,611所,则是飞控和航电系统领域的权威。 如此规模的人员调动,代价也是巨大的。 此刻,在遥远的601所大院内,三分之一的办公室都熄了灯,挂上了锁。 留守的研究员走在空荡荡的走廊里,甚至能听到自己的回音。 情报不可能完全保密。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