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他心中的怒火还在燃烧。 那个原本遥远又模糊的,名叫余宏的东方人,在他的脑海中,第一次有了清晰具体的形象。 一个自私的混蛋。 民意就这么被奇妙地扭转了。 原本齐齐对准白房的枪口,有一小部分居然隔着浩瀚的太平洋,指向了万里之外的351厂,指向了余宏。 …… 351厂,巨浪核潜艇核心总装车间。 这里的光线永远明亮,数十盏大功率无影灯悬挂在五十米高的穹顶上,将船坞车间照得没有一丝阴影。 一座庞大的钢铁结构体静卧在巨大的船坞龙骨台上,那是巨浪计划的主体,一截初具雏形的潜艇耐压壳。 它的直径,已经远超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现役的战略核潜艇。 工人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像灵巧的蚂蚁一样在其周围忙碌,弧焊枪喷射出的幽蓝色光芒,在他们黝黑的脸上投下跳动的光斑。 黄旭摘下护目镜,眼眶周围被勒出了深深的印痕。 他轻轻抚摸着一张刚刚铺开的图纸,上面布满了余宏手写的大量计算公式和材料应力分析数据。 “余所长,这个双壳体之间,我们之前只考虑过简单的消声瓦敷设。” “您提出的主动液态阻尼抑振层和非牛顿流体隔层的结合设计,这简直是…简直…” 他找不到合适的词语。 这已经超出了当前世界的潜艇声学降噪理论至少二十年。 按照图纸上的设计,这艘潜艇在水下高速航行时,产生的噪音可能比一条鲸鱼低语还要轻微。 余宏站在他身边,双手插在白大褂的口袋里,神色平静地看着那节巨大的艇身。 他的目光仿佛能穿透厚重的特种钢板,看到内部正在组装的核反应堆舱室,看到未来将在里面装填的巨浪导弹。 余宏微笑道:“常规技术只能追赶,我们要做的,是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成为所有追赶者的终点。” 他顿了顿,指向图纸上的另一处细节: “注意三号舱段的复合焊接工艺,不同标号特种钢材的结合部,物理性质差异会让热应力集中。” “”我已经将修正后的焊接温度、电流曲线以及退火流程参数写在旁边了,务必让最好的焊接班组严格执行,误差不超过千分之三。”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