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每一个项目都是一次艰难的跋涉。 为了一款炮钢的配方,十几家研究所和钢厂要联合攻关三年五年。 为了一台雷达的核心发射管,整个电子工业部都要翻个底朝天。 为了核潜艇那一根小小的传动轴,几代人愁白了头。 可在这里,在351厂,所有困扰整个国家几十年的工业天堑,仿佛就不存在。 “甘干事?甘干事?”楚工轻轻碰了碰他的胳膊。 这一碰让甘干事僵硬的身体打了个激灵。 他猛地回过神来,大口喘息着,额头上已经全是冷汗。 他看向楚工,那个平日里自视甚高,全厂也没几个人放在眼里的八级钳工,此刻正小心翼翼地捧着一样东西,眼神虔诚。 那是一颗滚珠轴承,鸽子蛋大小。 “汉斯猫,瑞国……这是他们的看家本事。”楚工微颤道。 他用一根手指轻轻拨了一下轴承的内圈。 内圈开始旋转,安静,顺滑,没有一丝声响,没有半点顿涩。 旋转持续了很久很久。 “这东西,决定了一台机床的精度,决定了一辆汽车跑多远不出毛病,决定了一台发电机能用多少年!” 楚工用尽力气压制住自己激动的情绪,字句从牙缝里挤出来: “过去,人家给咱们的都是二等货,还卖天价!我们自己造的呢?听听!” 他不知从哪又摸出来一颗国产的老式轴承,放在耳边晃了晃,一阵轻微的哗啦哗啦声响了起来。 那是滚珠与内外圈之间精度不足的证明。 “人家卖给咱们的这东西,别说技术参数,连外面的钢印型号都给咱锉掉,生怕我们学了去!多少年了!我跟机床打了四十年交道,为了这零点零零几毫米的公差,多少老师傅把眼睛都磨瞎了!” 他的眼角渗出了浑浊的泪。 他把手里的新轴承送到甘干事的面前: “可现在,咱们也能造了!用那台大家伙,想造多少造多少,比他们卖给咱们的那个还好!”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