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几分钟后,三份用牛皮纸袋装着的,半指厚的文件,被放在了副总长面前的指挥台上。 封面上没有任何密级标识,只分别用黑色的记号笔写着: “一号方案”、“二号方案”、“三号方案”。 “总长同志,黄所长,你们可以先看一下。”余宏说。 副总长迟疑了一下,伸手拿起了最上面那个标着一号方案的文件夹。 他翻开了第一页。 那是一张设计图。 一张经过全新改装的直-8侧视图。 在这张图上,原本空旷的机腹下方,多了一个造型方正的巨大模块化吊舱。 吊舱的下方,甚至还设计了简易的可收放式支撑腿。 他的目光往下移,看到了那段用宋体字打印出的方案名称:《标准一体化战场补给模块》。 副总长的眉头皱了起来。 只是一个运输吊舱?这有什么稀奇的? 他继续往下翻。 下一页,是吊舱的内部结构图。 瞬间,他的呼吸就停滞了。 那个吊舱的内部被分成了上百个标准尺寸的网格状储物单元。 旁边的数据标注得清清楚楚: A型单元:可装载5.8毫米步枪弹药4000发。 B型单元:可装载12.7毫米高射机枪弹药800发。 C-130型单元:可装载130毫米加农榴弹炮炮弹及发射药筒8套。 还有D型(单兵口粮)、E型(战地医疗包)、F型(净化饮用水)…… 一张活页纸从文件里掉了出来,是模拟作战流程说明。 战前:根据前线部队的需求,在后方基地由地勤人员快速组合物资。 比如一个炮兵阵地急需炮弹,那一整个吊舱的百分之九十单元都可以被C-130型占据。 战时:新直-8抵达阵地上空,不必降落。 直接在十米高度将整个吊舱抛放至地面,然后立刻返航。 地面部队打开吊舱侧门,里面就是他们最急需的,分门别类、触手可及的物资。 文件最后一行的红色字体重重地砸进了副总长的眼眶。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