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始皇淡然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感慨: “朱棣凭借一隅之地,四年间豪夺天下。” “虽有天时地利的助力,但更重要的是他赢得了上下的共识和协作。” 朱棣通过四年的战斗,成功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他才是真正的大明天子! 朱允炆和他相比,简直相形见绌。 明明前期占尽优势,却最终败下阵来,实在是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父皇所言极是。” 一旁的太子扶苏点头赞同,眼见靖难之役即将结束,他也松了口气。 其实,朱允炆的削藩政策本无错,但他的方法却不合时宜。 若没有朱棣,也许朱允炆能成为一位合格的守成之君。 “燕王能征善战,每次出征,张玉、朱能等人都奋勇作战。” “他身边还有道衍和尚等谋士,屡屡提出高明策略,未尝败绩。” “朱允炆周围的那些人,做出的建议不堪一击。” “他的识人之明,远不及朕的一半。” …… 大汉! 汉武帝对朱允炆的评价颇为苛刻。 他认为他最为致命的地方便是对人的判断失误。 看看朱允炆身边那些人—— 黄子澄、齐泰、方孝孺。 若他们能少出点馊主意,靖难之役或许不至于如此泥泞! 如此一来,战争也不会打得如此艰难! “现在好了,燕王即将入京。” “大势已去。” 汉武帝挥了挥衣袖,眼中满是对朱允炆及其决策的嘲讽。 两者相比,高下立判,差距显而易见。 …… 大唐! “结束了。” 李世民如同下了定论般说道。 灵璧之战后,天下已归燕王。 朝廷方面,已无力再抵抗朱棣。 徐辉祖本是朝廷最后的希望。 但朱允炆却决定召回他回京。 李世民对于朱允炆的失败并不感到意外,毕竟这与他无关。 在李世民眼中,朱允炆的种种决策实在糟糕透了。 因此,李世民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朱棣身上。 “朱棣的成功,既有天时,也有他个人的军事才能。” 李承乾开口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