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虽然他时常不拘常规地任用贤才,但真正能被发掘的人才终归有限。 若能将科举制度加以充分运用,便可为帝国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希望。 不过,若想将此制度推行到极致,还需仔细权衡各方利弊。 “确是选才的良策……” 汉武帝沉思良久,喃喃自语。 …… 贞观位时期! 李世民注视着天幕中展现的画面,眉宇微蹙,心绪翻涌。 杨广当年大兴土木,苦心孤诣营建东都洛阳,又岂止是为了彰显皇威或贪图享乐? 其中更深的原因,是要摆脱关陇势力的控制。 纵观古今,迁都皆为大事,没有哪个帝王会轻率而为。 而杨广之所以执意东迁—— 其本意正是要脱离关陇的势力范围,移权东部,重构朝局。 毕竟首都为国家核心,天子之居、群臣之所,决定着权力的重心。 彼时的关陇贵族盘踞三秦,几乎掌控着中枢和地方。 隋文帝其实早有削弱关陇之意。 但为人持重,终究未敢贸然行动,仅在长安修建“大兴城”以试探局势。 可惜成效甚微。 杨广却性格果决,雷厉风行,采取了更激进的措施。 无论是开凿运河,还是推行科举,实则都是打破门阀统治的手段。 “大运河贯通南北,促使经济重心南移,削弱了北方的重要地位。” “而科举制度则打破门第屏障,使得寒门子弟得以入仕,削弱了世家对官职的垄断。” “杨广甚至废除了九等爵中的六等,只保留王、公、侯三等。” 这显然是在向关陇旧贵族宣战。 爵位精简,意味着权力继承难度加大,旧贵再难将权势代代相传。 李世民透过历史脉络,几乎能预见杨广下一步的布局。 迁都之后,建立起一套独立于勋贵之外的行政体系,用以平衡甚至压制世家势力。 若将这一过程视作不动刀兵的“削藩”,倒也贴切。 这一策略其实十分奏效,且极具破坏力。 李世民作为过来人,直到登基多年后,才逐步看清杨广当年的深谋远虑。 他自己出身关陇,对其中的水深火热再清楚不过。 不过,与杨广相比,他的手段要温和许多。 “文帝削之缓,炀帝削之猛。” “前者内敛守成,后者意图恢弘。” “其意在用东西二都制衡权力,在外则欲重新掌握军政大权。” “如此设想虽佳,只可惜行事过于张扬,民怨四起,终致崩塌。”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