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李世民越看越觉得亲切:这小子身上,怎么有几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 虽说过程不同,结果倒是如出一辙。 只不过,他李世民是策马夺天下,赵光义却是在兄长身边“暗度陈仓”。 谁更狠?谁更绝?恐怕只有历史能给出答案。 没曾想,时隔多年,竟能在他人身上看到当年的影子。 “倘若在宋朝兄弟相残,倒也并非不可想象。” 李世民轻声一叹。 一旁的长孙无忌、房玄龄等老臣皆面露认同神色。 毕竟当年玄武门前的生死局,他们也曾身临其境。 那年,李世民率八百亲兵兵临太子府,正是这场行动,奠定了大唐千秋基业。 但与赵光义不同的是,李世民之举,是不得不为。 李建成与他水火不容,两人之间早已势成死局,彼此容不得对方喘息。 那不仅关乎皇位,更关乎性命安危。 是殊死搏杀的必然结局。 相比之下,赵光义所面临的局势,显然并没有那般迫切与残酷。 …… 大宋! 当天幕中画面浮现,赵光义面色顿变,仿佛一瞬间血色褪尽,连站都快站不稳了。 “官家!” “大哥,小弟对您从无二心!” 他急急开口,努力为自己辩白。 赵匡胤静静凝视着他,没有立刻回应。 当年开国之初,赵匡胤确实曾动过将皇位传给赵光义的念头。 太后也留下过遗命,希望他遵从家族安排,由赵光义继承大统,再传给幼弟赵光美。 可随着时间流逝,赵匡胤的想法也在悄然生变。 他一方面默许赵光义在朝中培植势力,暗中布局; 另一方面又极力培养自己的儿子,希望在庙堂之上为他们赢得一席之地。 赵匡胤心中,其实早已筹划两手准备。 若儿子成器,那便是传子;若无出息,则再考虑传弟。 看到天幕中一幕幕,他心中其实已然明了了几分真相。 “光义,起来吧。” 赵匡胤长叹一声,神情中透着复杂。 “朕知道,你未必真起了杀心。” “你虽心有所想,朕并非不能理解。” “你多年暗中掌控禁军,布置亲信,但并非所有人都能为你所用。”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