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朱棣之后的皇帝,根本没人能继承他的铁血胆魄和远见卓识。 仁宗、宣宗皆崇尚仁政,主张与民休养,极少轻启干戈。 这一点,其实也无可厚非。 经历靖难之役与永乐连年征战,大明确实需要一个喘息与恢复的阶段。 “嗯。” “耗费巨大,这正是朕当年选择放弃大宁的缘由。” 朱棣站在沙盘前,望着地图缓缓开口,将内心深处的战略思路一一剖析。 他四次御驾亲征,从不是一腔好战之气。 虽然他确实爱打仗…… 但每一次出征,背后都有他深思熟虑的布局与谋划。 首次北伐,他亲率五十万大军,直指鞑靼重地! 彼时鞑靼毫无准备,被永乐大军杀个措手不及。 本雅失里与阿鲁台仓皇互相推锅,最终分头溃逃—— 一个西走,一个往东溜。 朱棣听闻本雅失里逃往斡难河,二话不说率军追击,与其军正面激战! 明军战力全开,打得本雅失里溃不成军,最后只带十余亲信狼狈逃命。 本以为战局已定,朱棣准备回朝,半路却又接到情报——阿鲁台尚未伏法! 于是大军再度转向,直扑其老巢静虏镇。 阿鲁台妄图佯降诈袭,但朱棣早已识破伎俩,早早设伏。 果然,阿鲁台中计,被打得满地找牙,再度逃遁。 之后,朱棣巧施一计,佯装遗弃军粮,引得阿鲁台上钩,伏兵四起,彻底将其打穿,几近全灭。 这一战,朱棣彻底瓦解鞑靼主力,顺手还收拾了阿鲁台。 可谓一战封神! 而第二次北征,朱棣的目标则转向更具威胁的瓦剌。 不同于鞑靼的怯懦,瓦剌显得格外强硬,摆出一副“硬刚到底”的姿态。 马哈木集结三万铁骑、十万战马,蓄势待发。 而朱棣这边,则首次实现了步兵、骑兵、火器三军协同作战!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步骑炮”联合作战,自此登场! 战局展开,瓦剌惨败而归。 马哈木狼狈逃脱,试图偷袭阿鲁台,却反被鞑靼反杀,憋屈至死。 这一仗,瓦剌被打得几近瘫痪,而阿鲁台趁乱坐大,成为接下来朱棣重点“照顾”的对象。 草原上的敌对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互咬不休,而朱棣则从容“坐山观虎斗”。 此刻他望着沙盘,冷哼一声: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