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他们的弟子往往不受地域限制,南北呼应,结成庞大的利益网络。 于是,哪怕身处四方,他们依然能以“文”的纽带,形成庞大的集团。 这股力量内部虽有矛盾,却因共同利益而始终保持统一。 当他们的派系利益受损时,内部便会自相攻伐;可一旦触及共同利益,立刻能抱成一团对外抗衡。 自明太祖朱元璋开国以来,文官集团就已具备制衡、甚至威胁皇权的雏形。 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洪武三十年的“南北榜案”。 老朱废除丞相,极力强化中央集权。 其实这一制度设计虽然有效遏制了权臣乱政,却也衍生出一个致命的缺陷——官僚主义。 这种东西,一旦放任不管,就会形成系统性的腐败。 而搞出百万漕运赖以生存的灰色利益链,甚至军政体系的“复合体”; 可若是严加监管,他们又能消极怠工,懒政不作为。 而严重时还可能铤而走险,直接对监察使下手。 更何况,古代的文官集团,并没有类似后世的约束机构,能起监督作用的,只有一个缩水版的御史台。 但是呢,历代皇帝大多数都不像朱元璋那般铁血果断。 可想而知,这种官僚主义一旦蔓延,会膨胀到何种程度。 后人所称的“文官集团”—— 其实并非仅指那些伴随皇帝左右的士大夫,而是更广义地代表着大地主阶层的利益。 从高官到地方胥吏,都有人属于这个体系。 若要划分,可以称为“文官集团”与“皇帝集团”。 二者生而对立。 皇帝固然是天下最大的剥削者。 但其统治范围极广,反倒在某些时候能相对体现出百姓的利益。 为使王朝长久,他不得不兼顾公共福祉,确保政权稳固,从而实现长期的收益。 若他只图长远利益,哪怕压榨严苛,也会像汉武帝那样,竭力维持大局。 若他沉溺于短期利益,与官僚们同流合污,放任掠夺,就如晋武帝。 若能在长期与短期之间维持平衡,则是汉文帝、唐太宗之类的明君。 文官集团却不同,他们丝毫不关心王朝能否延续,他们唯一关心的,是利益的最大化。 皇权担心改朝换代,地主官僚却并不害怕——甚至还可能因此上升一步。 说到底,这两股势力本质上都在剥削百姓,只不过角度与方式不同罢了。 ……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