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通往晋西北的山路,崎岖而漫长。 一匹瘦马,正踏着不紧不慢的步子,走在尘土飞扬的官道上。 马背上,是一个年轻人。 他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八路军军装,虽然打了几个补丁,却依旧浆洗得干干净净,显得异常整洁。 他叫赵刚。 刚刚从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就被分配到了这里。 他的脸上,还带着一丝未脱的青涩,但那双明亮的眼睛里,却透着一股子,与他年龄不符的,坚毅和沉稳。 他的行李很简单。 一个装满了文件和任命书的帆布公文包。 还有一个用油布,小心翼翼地,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包裹。 那里面,不是武器,也不是干粮。 而是几本厚厚的,甚至还有着外文封面的书籍。 《论持久战》、《资本论》,还有一本德文版的《基础化学原理》。 这些,才是他认为,比枪炮更有力量的武器。 他,是燕京大学的高材生,是一二·九运动中,站在最前列的爱国青年。 他怀抱着一个伟大的,甚至在当时看来有些不切实际的理想。 他要去改造一支旧军队,要去将那些充满了“土匪习气”、“军阀作风”的部队,锻造成一支,有理想,有文化,有信仰的,真正的人民军队! 为此,他主动放弃了留在总部机关的机会,申请来到战斗最激烈,环境最艰苦的一线。 他的目的地,正是那个刚刚遭受重创,士气低落的—— 独立团。 他要去那里,担任政委。 他知道,他将要面对的,会是一个桀骜不驯,充满了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团长。 他已经做好了,打一场硬仗的准备。 …… 而就在距离赵刚这条路,不远的一片密林里。 另一个故事,正在上演。 “噗嗤!” 一声利刃入肉的闷响。 最后一个追击他的鬼子,捂着喉咙,难以置信地,缓缓倒下。 魏大勇,或者说,未来的魏和尚,靠在一棵粗壮的老树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 他的身上,衣衫褴褛,到处都是被荆棘划破的口子。 一道道深可见骨的伤口,还在往外渗着血。 但他那双眼睛,在疲惫之中,却依旧闪烁着一种,如同野兽般的警惕和悍勇! 他的手里,紧紧地握着一把,从鬼子手上夺来的,沾满了鲜血的三八式刺刀。 这,是他唯一的武器。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