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关于原理部分,我们可以这么说。常规的爆炸,就像咱们用拳头打人,力量是散的。而这个‘定向爆破’,是想办法,把这股子‘气’,这股爆炸的力量,给它拧成一股绳!” 赵刚的钢笔,在纸上飞快地滑动,发出一阵“沙沙”声。 耿忠继续说道: “如何拧成一股绳呢?关键,就在于那个‘铁碗’。” “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药型罩’。” “它的作用,就像一个山谷的回音壁。爆炸的‘气’,往旁边跑的,都会被这个铁碗给挡回来,然后,逼着它们,只能从碗口那一个方向冲出去!” “这样一来,这股‘气’,就被高度地压缩了。” “它的速度会变得非常快,温度也会变得非常高。” 他刻意隐去了“金属射流”这个过于超前的概念,而是用了一个更形象的比喻。 “最后,就形成了一股,高速、高温的,‘穿甲气流’!” “这股气流,就像一根烧红了的钢钎,力量大,速度快,专门钻鬼子的乌龟壳!” 赵刚奋笔疾书,他的眼睛,越来越亮。 他被耿忠这种化繁为简,将复杂科学原理用生动比喻讲出来的能力,给深深地折服了! 这哪里是什么土专家? 这分明就是一位学究天人,又深谙教化之道的大师! 耿忠口述,赵刚记录。 一个负责输出最硬核的技术内核,一个负责用最严谨、最规范的语言进行“理论包装”。 两人配合得天衣无缝。 很快,一份名为《关于利用“空心装药原理”提升爆破攻坚效率的初步研究与应用简报》的报告初稿,就在赵刚的笔下,渐渐成型。 李云龙在一旁,背着手,像个监工一样,来回踱步。 他虽然听得云里雾里,但看着赵刚和耿忠那一脸严肃认真的样子,心里就觉得这事,靠谱! 初稿完成后,赵刚长出了一口气,他将那份还散发着墨香的报告,递给了李云龙。 “团长,您过目。” 李云龙接了过来,装模作样地,从头到尾看了一遍。 说实话,上面的字,他都认识。 可连在一起,就不知道是啥意思了。 什么“能量聚焦”,什么“压力突变”,看得他是一个头两个大。 但他没有不懂装懂。 他看完了,沉吟了半晌,突然,一拍大腿! 他指着报告,提出了一个,让赵刚和耿忠都为之一愣的,修改意见。 “老赵,这报告,写得不错!有水平!” 他先是夸了一句。 “但是!有一点,必须给老子改了!” “你得在报告的最前面,给老子加上一句——” 他清了清嗓子,模仿着文化人的口气,一字一顿地说道: “此项技术,乃是我独立团,在长期艰苦的战斗实践中,广大指战员,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怕牺牲,大胆创新,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他加重了语气。 “不能光说是我兄弟耿忠一个人搞出来的!” “得让上级觉得,这是咱们八路军的战士,自己摸索出来的!是可以在全军,进行复制和推广的!” 这话一出口。 赵刚和耿忠,对视了一眼。 两人都从对方的眼神里,看到了一丝震惊,和一丝,由衷的佩服! 高! 实在是高! 他们之前,只考虑了技术的严谨性。 却忽略了,最重要的,政治的智慧! 耿忠的技术,太过惊世骇俗,太过超前。 如果真原原本本地,把功劳都归到他一个人身上。 那上级会怎么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