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历史上。 丰泽园的公私合营,显然是极为成功的一个案例,并没有出现大的人员变动。 现在是1952年,丰泽园作为上面选定全面推行公私合营的首个试点,必然备受关注和重视。 东兴楼的掌柜以为这是个机会,想要借机把郭友忠重新挖回去,但如果郭友忠带头跳槽,破坏了公私合营的进行和进度,肯定会引起不满。 郭友忠作为名厨,这些年赚的钱不说天文数字,也积攒了颇丰的身家,再加上已经进入了知天命的年纪,接下来几年少拿一点工资,并不会有什么影响。 重要的是,公私合营是历史必然,谁也撼动不了。 对郭友忠来说,接下来不用多做什么。 只需要顺其自然,结果利大于弊。 还能混一个退休让国家养老的名额。 “我懂你意思了。” 沉思许久,郭友忠再次看向李红兵的时候,神色中多了几分凝重。 其实跳槽与否,郭友忠的心里早有决断。 真正让他感到迷茫的,是看不清自己和丰泽园的未来。 郭友忠是一个重情义的人。 这些年在丰泽园,栾学堂对他不薄。 至于东兴楼的前东家,对他也不算差,当初之所以会离开,其实很大程度,也是为了给梁大民这个大徒弟腾位子。 当时梁大民的本事已经够了,但资历太浅。 自己这个师父不走,他很难有自己独当一面的机会,也成不了今日东兴楼的台柱子。 他们年轻这一辈中,梁大民算是熬出头了。 “师父,我也就一说,您随便那么一听,不用太在意。” 发现自己说的,好像让郭友忠变得心情有些沉重了,李红兵连忙说道。 “不用谦虚!” 看李红兵这样紧张,有了些少年人该有的样子,郭友忠不由笑了笑,颇为欣慰的说道:“多读书还是有好处的,像我们这些老一辈的人,别说是上私塾读书,能认一些字,就已经很了不得了。 读书才能有见识,才能看穿事情的本质,你这么机灵聪慧,跟着我学手艺,当一个给人做饭的厨子,没能继续上学读书,有些可惜了……” 说到后面,郭友忠忍不住替李红兵惋惜了起来。 这几天丰泽园的变化,他只看到和考虑到了自己个人,最多丰泽园的未来。 可李红兵刚才寥寥的几句话,却看到了更深更高的层次,并且让他豁然开朗,郭友忠不服都不行。 平时的时候,郭友忠也喜欢看书,不过看的大多是一些杂书,尤爱三国。 可能跟别人说他长得像三国里的关二爷有关。 多少受到这些影响,郭友忠虽然没把自己当成武圣,但性情和为人处世方面,也略有相似。 但不管怎么样。 读书能明理,也能学到很多东西,这点郭友忠深有体会。 当初也是听说李红兵上过高中,读了不少年书,学徒中还没有这样高学历的,郭友忠来了兴趣,才一直对他颇多关注。 “师父,您这话说的……” “当厨子有什么不好的?”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当厨子一样能出人头地!” “……” 对于读书,李红兵没有什么执念。 他只是一个俗人,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和理想。 来到这个年代,能把自己的日子过好,才是他最现实的想法。 就连什么行行出状元,出人头地什么的,也只不过是李红兵一时兴起,喊喊口号罢了。 “哈,你小子,有骨气!” 听到自己徒弟这样有“志气”的抱负,郭友忠老怀欣慰,不由大笑了起来。 虽然刚才一时感慨,有些替李红兵惋惜,但郭友忠作为从业数十年的大厨,乃至名厨,自然不会看不起自己的职业和身份。 李红兵刚才那一番“表态”,十分对他的胃口。 要是李红兵看不起他自己,看不起厨子这个行业,恐怕郭友忠才会真的失望和难受。 他现在已经不年轻了,之前也收了不少弟子,以后估计再难碰到像李红兵这么有天赋和好心性的徒弟,也没有多余的精力再去挖掘和培养别人。 不出意外的话,李红兵会是他这辈子最后收的一个徒弟。 按照传统的说法,这是关门弟子。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