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老太太?” “老太太您 怎么了?” “太太晕了!” “掐人中,快掐人中啊!” “对,掐人中!” “……” 发现聋老太在椅子上“晕”了过去,一群人手忙脚乱,立马展开了“救援”。 “啊,我这是怎么了?” “悠悠转醒”的聋老太看着眼前的易中海和贾东旭他们,直接开口问道。 “太太您醒了?” 见聋老太醒来,贾东旭惊喜的喊了一声,随后开口解释道:“太太,您刚才晕过去了。” 一旁的易中海也连忙关心道:“您现在感觉怎么样?” “我感觉到冷,头晕……” 面对他们的关心,聋老太做出一副虚弱的样子。 易中海见状,连忙说道:“老太太,我送您去医院?” “不!不用!我回去歇歇就好了。” 怕去了医院露馅,本来就没什么事的聋老太,自然拒绝了易中海的这个提议。 “哎,老太太,我这……” 一听聋老太要回屋休息,刘海中有些急了。 按照李红兵说的,他第二天就开始去找做草鞋的工具和材料,但这玩意他也不了解,而且城内并不好找。 关键现在已经是深冬时节,根本就错过了材料收集的时间。 好在他的徒弟比较给力,从农村帮他搞来了一些村民提前储备起来的蒲草和龙须草,外带相应的辅助工具。 现在也就只有乡下,比较容易找到这些东西。 为了筹办这次的学习大会,刘海中可是下了不少的功夫,眼看着进行到最后一步了,结果老太太就出现这样的情况,让他有些不甘心。 看聋老太的状态也不是很差,刘海中就想着能不能让她再坚持一下。 结果还没等他说完,一旁的易中海就沉了脸,没好气的斥责道:“刘海中,这老太太都这样了,不让老太太回屋歇着,你想干嘛? 这什么学习大会,有那么重要? 大冷天的,连我们都受不了,你直接让老太太出来挨冻,到底居心何在?” 易中海说完,也不顾刘海中的反应,直接和贾东旭他们扶着聋老太回去了。 “哎,这……” 本来还想问问聋老太,看她能不能坚持着配合一下,结果易中海那一番话出口,直接让他无言以对。 关键聋老太也不搭理他,一言不发就跟着易中海他们走了,让刘海中十分的尴尬。 偏偏这时。 阎埠贵还特地走了过来,对着刘海中叹气道:“老刘啊,你看你这事弄的……” “下次再有这样的事情,最好还是跟我和老阎先商量下吧!” 作为另一个管院大爷的杜建国,也是幽幽开口道。 看到他们两人离开,刘海中的脸色不由难看了起来。 摆明了,他们就是故意嘲讽自己,报复自己这件事情没提前跟他们商量,想要一个人独吞“功劳”。 结果这件事情办砸了,他们自然幸灾乐祸。 院里的其他人看到这种情况,没有多说什么,陆陆续续就散了。 李红兵也走了。 面对聋老太装晕的操作,李红兵一点都不奇怪,毕竟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属于这老聋子惯用的伎俩。 聋老太在应付这些事情上面,十分的有经验,不是扮聋和卖傻,就是装晕躺尸,没有什么新鲜招数。 面对这样的结果,李红兵一点都不失望,回去就针对聋老太,专门给街道办写了一封实名举报信,寄了出去。 李红兵没有什么具体证据,但他只是需要一个能够合理怀疑的由头而已。 今天的这件事情,就已经够了。 只要把所有的疑点和怀疑方向给出来,接下来查证的事情,交给街道办就行。 聋老太编出来的那些故事,虽然并不好查证,但本身就有不少的漏洞。 街道办的人不是傻子,可没那么好糊弄,也许已经有了怀疑,不过为了保险起见,李红兵也跟着出了一份力。 有群众反映和举报,而且还是实名的,街道办那边,就更得重视了。 …… 第二天下午。 都来不及等李红兵回四合院,街道办的人,直接来到了丰泽园。 看到是王主任和杨主任两个人一起过来的时候,李红兵有点意外。 现在已经过了饭点,后厨并不忙,知道街道办的两名主任特地来找李红兵了解情况,作为公方经理的谷建良,特地给他们安排了包间。 虽然王主任和杨主任不是丰泽园所在这个街道的,但谷建良同样给予了配合和足够的尊重。 “我们今天收到了这封实名举报信,上面是你的名字,你看看,这是你写的吧?” 随着谷建良离开,王主任直接拿出了李红兵昨天寄出去的那封举报信,第一时间向他进行了确认。 “是的,我写的。” 李红兵看了眼,便开口承认道。 既然李红兵敢实名,就已经做好了被街道办了解情况的准备。 见李红兵点头承认了下来,一旁的杨主任也向他确认道:“你在这封举报信里面写的内容,全都是真的?” “有些是事实,有些只是我的个人猜测。” 李红兵如实说道。 杨主任闻言,点头道:“那好,我们有些情况,需要再当面向你核实一下,希望你配合。” “好。” 应了一声后,李红兵主动表态道:“王主任,杨主任,有什么想要了解的,你们尽管问,我一定知无不言,积极配合。” 对于李红兵的这个态度,不论是王主任,还是杨主任,都十分的满意。 “你为什么会突然怀疑和举报你们后院那个老太太冒充国家功臣和烈属,是不是因为你们之前有过过节,关系并不和谐,所以故意打击报复?” 王主任的第一个问题很刁钻,但李红兵并没有被吓到,甚至连紧张都没有,直接就回答道:“王主任,我和聋老太之前,也就是早两年的时候,的确是有过一次不愉快的矛盾,当时聋老太还住了好几天医院。 不过这件事情,我认为责任并不在我身上。 这老太太,仗着自己是院里最老资格的住户和年纪大,自称是院里的老祖宗,以前在院里没少倚老卖老,到处蹭吃蹭喝。 谁家有好吃的了,这老太太总是能闻着味上门,谁家要是不给送一份,那就是不孝顺。 对于自己看不顺眼的,聋老太就会找借口发难,轻则敲人家玻璃,重则拿拐杖打人。 大家看老太太年纪大,怕摊上事,就对她诸多忍让。 再加上当初区公所的领导上门看望过她,院里的管院大爷一直提倡要尊老爱幼,所以大家只能不跟她计较。 我那次是因为易中海在院里对我私设公堂,然后杨主任当时罢免了易中海的管院大爷,这老太太和易中海的关系亲近,后来就故意找由头来寻我的麻烦。 对方一口一个老祖宗,口口声声称她是我的长辈,强行要给我当祖宗,我自然不认。 然后她就要拿她的拐杖打我,我当时直接把她的拐杖夺了,并且怼了她几句,怒斥她以前在院里作威作福的事情,然后她就被我气晕了。 或者说,她是怕我把她以前的那些事情捅出去,然后被吓晕的……” “还有这样的事?” 听着李红兵说出这些,杨主任和王主任不由皱眉。 关于聋老太以前在院里作威作福和压迫群众的事情,李红兵其实在举报信里面已经写了,但他和聋老太发生冲突的事情,却没有提及。 “这件事情,其实只是我和老太太的个人小恩怨,跟我举报的事情没有太大关系,所以我就没写到举报信里面,不过既然王主任您问了,我也不隐瞒。” 说完这句话之后,李红兵看着王主任和杨主任,再次开口道:“王主任,杨主任,其实如果要打击报复这老太太的话,我其实根本就不用等到现在,就凭她以前在院里的那些作为,只要捅出去,她就落不了什么好。 只不过看她后来都收敛了,我看在老太太年事已高的份上,也就放了对方一马,毕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总要给人一个改正的机会。 之前的时候,她身上可没什么国家功臣和烈属的说法,现在有了,我反而跑出来打击报复,如果不是有合理怀疑和新的发现,我这样做不是给自己找不自在吗? 打击报复国家功臣和烈属,这可不是什么小罪名,我现在日子过得好好的,不至于犯糊涂,做这样的傻事情。” 面对李红兵的这个解释,王主任和杨主任都认同的点了点头。 不谈其他,光从情理和逻辑上,李红兵说的确实很有道理。 “王主任,杨主任,其实早在老太太传出她是国家功臣和烈属,并说出当年救我谠的地下同志,还有给我军送鞋,以及她丈夫和儿子南下投军的事情时,我在听说的第一时间,就已经产生了怀疑。” “因为我觉得,以这老太太的性格和过往为人,以及她在院里曾经的所作所为,跟她说的那些事情,明显不是同一个人。” “如果老太太当年真的敢于冒险救我方同志,并且多次给我军送鞋,支持諽命和打鬼子抗战,并且解放后始终守口如瓶,深藏功与名,那肯定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不可能做出在院里蹭吃蹭喝和作威作福的这些事情。” “而且老太太说的那些事情,有很多疑点,很多事情的逻辑上解释不通,就拿长征时期,老太太给我方红军送鞋的这件事情,根据我的了解,当时红军长征,距离四九城可不是一般的远,即便老太太能够接触到我方地下同志,可以当时的情况,千里之途送物资,是一件极为耗损人力物力的事情,就为了送几双草鞋,显然不值当!” “纵使自古就有千里送鹅毛之说,但諽命不是儿戏,这样紧要的运输线,可以说是当时諽命同志用鲜血开辟出来的,不可能这样大费周章,而且还不止一次,这老太太说得有些过于轻而易举了。” “还有老太太丈夫和儿子投军的事情,我问过院里的一些老住户,大家都几乎没见过她所谓的丈夫和儿子,身份十分的神秘,我觉得这里面也有问题。” “当年红军长征过草地和爬雪山穿草鞋,是条件艰苦和我方战士意志力坚强的表现,但肯定不是只有草鞋的。如果没有条件也就算了,可我们现在所在的四合院,就在皇城附近,当时老太太她住在内城,而且一个人占据了后院条件最好的后正房,明显不可能是什么穷苦人家,恐怕连草鞋都没见过,真要是心疼我方红军战士,要送肯定是也是首选布鞋,不会想到专门送草鞋,可能是她自己道听途说,为了让自己编的故事更为贴切,所以张口就说当年给长征红军送的草鞋。”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