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大事不断,聚焦莫斯科-《我的真实模拟游戏》


    第(2/3)页

    他们刚摩拳擦掌准备在苏联大干一场,一纸来自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内部公约,如同冷水浇头。

    该公约规定,将各国银行向苏联政府进行贷款的权力收归国有,严禁任何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旗下银行向苏联进行贷款。

    目的为何?

    自然是想要利用贷款问题,对即将成立起来的新一届苏联新政府讨价还价,换取到更多的在苏利益。

    现如今的苏联所暗藏的利益,是个人都能看到。

    无论是各种矿产,还是仅次于海湾地区的石油储备。

    都让那些矿业财团、石油公司眼热不已,一个个都跑来想着通过银行的渠道,在苏联分一杯羹。

    这种发生在殖民地时代的金融把戏。

    如今,竟然发生在了1991年,在苏联这个超级大国身上重演。

    历史仿佛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不过,这道禁令针对的是对苏联政府的贷款,对于在苏的非政府机构,尤其是像远东集团这样背景复杂、潜力巨大的“民营企业”,并不在其中。

    瞬间,秦远和他掌控的金融命脉,价值倍增。

    八月底的十天里,兴业和富国银行的尽职调查团队像梳子一样,细致地梳理了远东国际银行乃至整个远东集团的资产状况。

    调查结果让他们既震惊又兴奋。

    他们发现,秦远在苏联政商两界编织的关系网之深、对实体经济的渗透力之强,远超他们最初的想象。

    其价值,绝不仅仅是一家银行那么简单。

    于是,合作意向迅速升级。

    一个大胆的融资方案被摆上了谈判桌:富国银行与兴业银行联合出资二十亿美元,收购远东国际银行50%的股份。

    消息一出,石破天惊!

    整个莫斯科金融界为之哗然。

    二十亿美元!仅仅为了控股一家成立不到一年、资产规模远未达到如此估值的银行?

    如果说,投资的是远东集团,那他们并不意外。

    可这仅仅只是远东国际银行啊!

    奥恰科夫饮料厂的生产线轰鸣作响,空气中弥漫着麦芽和糖分的甜香。

    秦远在陈建华和伊万的陪同下,巡视着新投产的可乐生产线。

    他拿起一瓶刚下线的、贴着崭新标签的“远东可乐”,尝了一口。

    味道很甜,带着一丝苏联特色的果香,与欧美可乐风味迥异,却意外地爽口。

    “远哥,兴业和富国两大银行,要给我们投资二十亿美元的消息都传开了。”

    陈建华指着流水线上不时偷偷打量他们的工人,脸上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你看,就连咱们厂里的工人都知道了。”

    他现在是越来越庆幸自己在火车上遇到了秦远,加入了一开始的远东贸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