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这个问题,在他的预料之中。 前世,地下避难所计划初期,同样被这个问题困扰了许久,直到一位天才结构师的出现,才打破了僵局。 “王总工,” 林云的声音平静而有力,仿佛带着一种能安抚人心的力量。 “你们的判断是正确的,以我们现有的材料技术,确实无法在量产化的前提下,满足图纸的强度要求。” 听到这话,屏幕对面的王建国等人,心猛地向下一沉。 连林顾问都这么说,难道真的……没有希望了吗? 然而,林云的下一句话,却让他们的精神为之一振。 “但是,材料的瓶颈,不代表结构的瓶颈。” “当力量无法正面抗衡时,我们可以选择引导它,分解它。” “引导?分解?” 王建国愣住了。 “您的意思是……?” “你们的思路,一直停留在用柱子去‘顶’住压力,这是垂直承重的思维定式。”林云说着,手指在自己面前的控制台飞速划过,调出了川市二号避难所的结构图。 “现在,看好了。” 他伸出手指,在巨大的、空旷的基坑剖面图上,轻轻一划。 那是一道光,一道在虚拟图纸上亮起的轨迹,精准而优雅。 它自基坑的一侧边缘而起,向上拱起。 划过一道完美的弧线,最终落在另一侧的边缘。 一个巨大的,横跨三公里宽度的拱形结构,就这么凭空出现在所有工程师的眼前。 指挥室内,死一般的寂静被打破。 取而代之的,是几声压抑不住的、带着些许错愕的低呼。 “拱形结构?” “是赵州桥的原理……利用拱券,将垂直的压力转化为向两侧的水平推力,由基岩来承受。” “这个我们……我们早就想到了。” 一名年轻的工程师下意识地开口,声音中却带着一丝无法掩饰的失望。 王建国深吸了一口气,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复杂。 他当然认得这个结构,这是人类建筑史上最古老、也最经典的承重结构之一。 从古罗马的万神殿,到龙国的赵州桥,无一不是这种智慧的结晶。 在发现材料强度不足的第一时间。 他们这群龙国最顶尖的头脑,就将所有已知的结构模型,都在超级计算机中进行了亿万次的模拟推演。 拱形结构,自然是重中之重。 结论是…… 有效果,但远远不够! 三百米深的覆土,那是什么概念? 那是亿万吨的恐怖重压! 再加上未来末日灾变中,难以预测的地震、冲击波…… 一个单纯的拱形结构,即便能将压力传导,其自身也需要无与伦比的强度。 而他们,缺的就是这种强度的材料! 难道……连林顾问,这位几乎被神化的重生者,也只能给出这样一个“基础”的方案吗? 一种名为“失望”的情绪,比之前的“绝望”更加冰冷,开始在王建国的心底蔓延。 或许,他们真的把希望寄托得太高,将林云想象得太万能了。 他终究是人,不是神。 然而,就在指挥室内所有人的心,都沉入谷底的刹那—— 屏幕上,林云的手指,并未停下! 那根划出第一道弧线的手指,如同一位正在挥毫泼墨的书法宗师。 笔锋一转,气势陡变! 只见他以那道巨大的主拱为骨,指尖光芒闪烁。 无数更细、更复杂的线条开始在主拱之下纵横交错,疯狂滋生! “看!那是什么!” 一名工程师失声惊呼,死死地盯着屏幕。 在他们的视野中,无数的直线开始连接主拱的内壁与底部。 它们彼此交织,首尾相连,构成了一个又一个稳固无比的三角形! “桁架!这是空间桁架结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