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沈辰林是中间派,互不得罪,也是给徐有为和艾昆台阶下。 会议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艾昆和张笑天交换了一个眼神。 他们意识到,如果坚持否决丁一一,徐有为和林雪很可能也会坚决否决袁瑾,甚至影响到他们提出的其他人选。 总体而言,这次他们建议调整或提拔的干部多于徐有为建议的。 如果就按这个名单来,他们是占据优势的。 毕竟徐有为来龙城时间短,就是想提拔,也没有可以信赖的人。 硬碰硬的结果,对双方都没有好处。 张笑天发话了:“现在提倡打破论资排辈,就是要给年轻干部压担子。 自古英雄出少年,战国时期的甘罗,十二岁就出使赵国,凭智谋为秦国夺得十几座城池,被秦王封为上卿,相当于后世的宰相。 这孩子没有因为年纪小就被轻视,反而靠真本事扛起了国家重任,可见年轻从不是能力的枷锁,反而可能是敢闯敢试的优势。 我同意辰林部长的意见,其他人选,我也没有意见,可以先酝酿着,提交常委会讨论?” 艾昆就坡下驴:“是啊,我们用干部,说到底看的是能不能干事,不是熬了多少年资历。 丁一一和袁瑾两位同志,虽然年轻,但都很优秀,就按辰林部长的意见办。” 徐有为见主要目标已经达到,便顺水推舟:“我同意大家的意见。 干部任用是大事,既要敢于打破常规,也要稳慎推进。 那就将这个方案提交常委会审议。” 林雪自然没有异议。 这场看似激烈的人事博弈,最终以各退一步、互相妥协的方式暂告一段落。 这次五人小组会议,没有绝对的赢家,却也没有真正的输家,它更像是一场基于实力对比的精准权力“分账”。 徐有为成功地将丁一一和朗文平安插进纪委班子,巩固了对纪检阵地的领导; 艾昆则让袁瑾实际掌控了财政局,保住了钱袋子。 每一次人事提拔,都是斗争和妥协的产物。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