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这一天的南京似乎格外的宁静。 这一年的冬天,《南京照相馆》突然把整个南京的街道都点燃了,一群人都怀着一种苦闷的情绪,因为这篇实在太打动人心了。 于是哗啦啦! 这篇在南京狂销! 南京本来就是一座历史底蕴深厚的城市,就算是外来人都会被它感染,而且这里还有不少的江苏人,一群人都能对遇难者感同身受! 而此时的NJ市政府,一封封读者来信涌入信箱。 市政府办公楼下的邮筒早已被塞得满满当当,送信的工作人员正抱着一摞摞信件往楼上搬,信封上的字迹密密麻麻,大多带着急切的笔锋。 刚开完会的李市长路过收发室,瞥见这堆积如山的信件,脚步顿了顿:“这是收到什么急件了?” 收发室老张连忙解释:“市长,都是读者来信!最近周旭同志的《南京照相馆》火了,大家看了之后,都在呼吁咱们建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想给遇难同胞一个念想,也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 原来的世界: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于 1983年开始筹建,1985年 8月 15日建成开放 李市长随手拿起最上面一封,快速扫过信中的字句,字里行间的恳切与悲愤扑面而来。 信封上是娟秀的女性字迹,信里写道:“我是一名中学历史老师,读完《南京照相馆》,课堂上好多学生哭着问我,为什么那些遇难的同胞连一座像样的纪念地都没有?孩子们说想记住他们的名字,想知道他们曾真实地活过。恳请政府能建一座纪念馆,让三十万冤魂有处安放,也让后辈有处追思。” 他心里一动,这些孩子的疑问多戳心啊,我们这代人有责任帮他们留住记忆,不能让历史只停留在书本上。 眼里也有泪水要涌出来,只觉得既激动又难受。 又翻出一封,字迹遒劲有力,墨迹带着晕染的痕迹,看得出来写信人情绪激动:“作为一名退役军人,我在部队里读过无数抗战史料,但《南京照相馆》里平民的遭遇,还是让我彻夜难眠。三十万同胞的鲜血不能白流,我们需要一座墓园,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铭记教训。让后人知道,落后就要挨打,和平来之不易!” 李市长指尖摩挲着信纸,这位老兵的话说到了心坎里。纪念馆从来不是仇恨的符号,而是警示的警钟,得让每个中国人都记得这份屈辱与伤痛。 再往下翻,是一封字迹稚嫩的信,信纸边缘画着小小的白花:“我今年 16岁,读完后,我和同学们查了好多资料,越查心里越难受。那些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在最黑暗的日子里挣扎过,却没能留下名字。希望能有人,把他们的故事刻下来,我们会常去看,会永远记住他们,不会让历史被忘记。” 他鼻头一酸,少年人纯粹的感情最是动人。这些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建纪念馆就是给他们一个触摸历史、传承精神的载体,不能让他们对这段过往只剩模糊的认知。 “通知一下市委、市政府,我觉得这件事情真的可以向上面反映一下!全国建立了什么抗战纪念馆,渡江战役纪念馆,为什么就没有纪念我们同胞的纪念馆呢!!!” 第二天,市里面开会。 原本,市政府在渡江纪念馆建立之后,就已经有了想要建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想法,正好,周旭的这篇撞在了枪口上面! 于是他们就着这么一件事情开始讨论起来,随便想着要拿周旭的《南京照相馆》进行宣传!! 一群人讨论了好半天,最后领导说了一句:“虽然这个时机很好,但是我们现在没钱!建立纪念馆需要钱……” “……市区发展需要经济建设,现在耗费钱财建立纪念馆浪费财政。” “那就捐款!没钱就募捐!!”市书记拍案说道:“南京这座城市很久没有这种生机了!!哈尔滨都开始响应731的事情,集中订阅了一万册《收获》给了各大工厂学习,我们南京不能落后! 再说了,这都几十年前就该建好了,正好现在民族情绪高燃,我们就应该乘着这个时间去把这个纪念馆建起来!!!” “……” 第二天。 南京最大的报纸机关《新华日报》发表了报纸: “经过政府讨论,经上级审批同意,决定在南京建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特以此篇告全体市民,并募捐善款!!!”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