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1929 年10月初,东北的寒风已如刀锋般凌厉。 海拉尔城外,一片荒凉的雪原上,一支由马车、牛车、人力车组成的队伍缓缓前行。 队伍中,有穿军装的白俄官兵,有裹着毛毯的妇孺,也有背着工具箱的技工。 他们的眼神中,满是惊恐、疲惫,却也透着一丝希望。 这支队伍,是柯罗夫中校组织起来逃离东北的白俄逃难人群。 柯罗夫骑在一匹瘦弱的战马上,紧握缰绳,目光如鹰隼般扫视着前方的道路。 他的身后,是一面被风吹得猎猎作响的布条横幅,上面用俄语写着一行大字:“到关内去!到洛阳去!那里有我们的未来。” 这是他亲手写的标语,也是他对同胞们发出的号召。 自他们的死对头重新占领中东路后,开始对东北白俄展开“清洗”。 柯罗夫敏锐的意识到:留在东北,只有死路一条。 他曾在海拉尔亲眼目睹红俄特工将白俄铁路工程师和铁路上的白俄工人们拖上卡车,押往不知何处。 也曾在教堂里,听着白俄老人们低声啜泣,说他们的儿子被带走后再无音讯。 他明白,红俄人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白俄人的。 而张少帅的谈判,更像是一场背叛。 他们这些人为东北军服务多年,如今却被抛弃在历史的尘埃中。 半个月前,柯罗夫在军营里召集了手下最信任的军官,召开了一场秘密会议。 “我们不能再等了。”他在会上说,“东北已经没有我们的容身之地。红俄不会放过我们,张将军连自己都顾不上了。唯一的选择,是离开东北。” “可我们能去哪?”有人问。 “去洛阳。”柯罗夫坚定地说,“那里有米哈伊尔上校,他现在接受了洛阳司令刘鼎山的雇佣。” 他顿了顿,语气更加坚定的说:“米哈伊尔上校说,洛阳急需技术人才、军事顾问,甚至雇佣兵。他已经派人联系过我们,希望我们可以去洛阳生活。而且,米哈伊尔上校说了,会派人接应我们的。” “洛阳?”有人皱眉,心有不甘地问道:“可您不是说,那不是更远离我们的家乡?更远离我们的祖国了?” 柯罗夫沉默片刻,随后沉声道:“我们已经没有家乡了,俄国也已经不是我们的祖国。我们是流亡者,但流亡不等于死亡。我们要活下去,为我们的孩子活下去。” 他的这番话,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