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最后,他调出曼恩小队成员的生理报告。 “神经电信号在重组阶段出现大规模紊乱,虽可逆转,但恢复耗时过长。” “这说明现有的生命维持场效果有限。” 他像是向伺服颅骨陈述结论。 “看来单纯的能量护盾还不够。” “我们得开发一种能同步稳定生物神经网络的技术,或许……可以从灵能抑制器的原理中逆向推演。” 他必须从庞杂的信息中梳理出脉络,识别潜在的不稳定因素与能量损耗点。 将此次宝贵的实践经验,转化为下一次技术迭代的坚实基础。 经过深入分析,陈瑜发现,尽管传送在宏观上取得成功,但能量利用效率远未达到理论最优值。 大量能量在维持通道稳定和对抗未知空间阻力的过程中被消耗。 “能量损耗主要集中在相位转换的临界点。” 合成音再次响起,仿佛在与静默的颅骨对话。 “超过四成的能量被用于抵消某种我们尚无法量化的维度斥力,效率实在太低。” 此外,传送过程对有机生命体及精密设备造成的生理与神经负荷,虽未造成永久损伤,强度却足以导致短时间内战斗力的显著下降。 “看这些神经信号过载的峰值。” 他调出曼恩的生理图谱。 “如果传送后立刻接敌,他们的反应速度会下降三成以上。” “这对未来可能需要立即投入战斗的兵力投送而言,是不可忽视的缺陷。” 与此同时,一个此前因信息不足而搁置的推测,再次浮现在他的计算序列中。 那座发现传送仪的古代遗迹本身,其结构与材质或许并非普通建筑残骸,而是对跨维度传送起到了某种辅助或稳定作用。 “老伙计,我们当初可能忽略了一个关键。” 他对着伺服颅骨,像是重新审视最初的探索记录。 “遗迹内部那些不对称的拱壁和导能金属脉络……它们或许不只为支撑结构,而是一个巨大的谐振腔,或者说能量引导矩阵。” 也许遗迹的某些构造能够汇聚或引导特定能量场,从而降低单独启动传送仪所需的能量阈值和稳定性要求。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