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经过数个标准周的沉思与数据推演,陈瑜终于在错综复杂的技术迷宫中理出了一条清晰的路径。 他的实验室里堆满了写满方程的数据板,全息投影中悬浮着经过无数次修正的舰体结构图,空气中弥漫着冷却液与臭氧混合的独特气味。 这份初步构想严格遵循着“最小改动”原则——在保持月级巡洋舰标志性外观与主要结构完整的前提下,规划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改造路线。 陈瑜清楚地认识到,最大的障碍在于如何在舰体有限的冗余空间内,为曲速引擎这个庞然大物找到合适的容身之处。 他在结构图上标注了三个备选区域:引擎舱后部的扩展空间、舰腹货舱区的改造方案,以及最激进的主反应堆重组方案。 每个选择都伴随着不同的技术难题与施工风险。 能量系统的整合同样棘手。 陈瑜精心绘制了数条能量导管的新路径,这些改造必须同时满足两个看似矛盾的要求:既要承载曲速引擎惊人的能量需求,又不能影响战舰现有系统的正常运转。 他在关键节点都设置了备用线路,这是对帝国造船工艺不可预测性的必要妥协。 最微妙的环节在于控制系统的升级。 陈瑜设计了一个渐进式的整合方案,计划将涅克萨姆生产的逻辑核心与舰船传统的指挥系统进行分层对接。 这个方案不仅要解决新旧系统间的技术兼容问题,更要顾及机械教内部可能因此引发的教义争议。 陈瑜明白,这些纸上的方案距离真正实现还有漫长路途。 每一个技术决策都可能触动某些派系的敏感神经,每一个设计细节都需要经过无数次的论证与妥协。 在实验室的寂静中,他仿佛能听见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传统派技术神甫对“异形科技”的质疑,火星派系对技术主导权的觊觎,还有那些隐藏在数据流之下的政治博弈。 将初步方案存入加密的数据核心后,陈瑜开始筹备下一阶段的工作。 他需要组建一个可靠的技术团队,准备原型机的制造,更重要的是,要为即将到来的技术争论做好充分准备。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