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 生态演化(五更)-《战锤:机油佬穿越纪》


    第(3/3)页

    这种资源驱动的差异化发展,使得植被分布呈现出鲜明的空间异质性,为未来更复杂的生态格局埋下了伏笔。

    Gamma-7微生物群落的分布也趋于一种动态的稳定,在水体中形成不规则的斑块状与网状分布格局。

    在辐射强度较高且营养物质充足的水域,它们依然占据着绝对优势;而在辐射本底较弱的区域,它们与原生微生物群落陷入了长期的拉锯战与竞争平衡。

    其分泌的特殊生物膜持续改变着局部水体的理化参数,无意中为那些能适应这种新型环境的其他微生物,开辟了独特的生态位。

    生物群落间的相互作用网络日益缜密。

    部分原生微生物成功进化出分解蕨类植物纤维素细胞壁的能力,标志着关键的分解者登台亮相,推动系统的碳循环进入了更具效率的新阶段。

    与此同时,微观食物网逐渐成型:具备运动能力的单细胞捕食者种类增多,它们专精于捕食其他微生物,甚至出现了初步的食性分化。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气候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耦合效应愈发清晰。

    植被茂密区域因地表反照率降低而吸收了更多恒星辐射能,导致局地气温产生可探测的轻微上升。

    这种升温进而促进了植物的蒸腾作用,提高了周边大气的湿度,形成了一个自我强化的正向反馈循环。

    这种活跃的“生物-大气”相互作用,正持续而深刻地重塑着实验区域内的能量平衡与物质循环路径。

    陈瑜持续接收着监测系统传回的、永不间断的数据洪流。

    能量护罩内每一个角落的温度、湿度、辐射通量、生物量分布与大气成分的细微变化,都被同步记录与解析。

    整个系统正经历着从初期剧烈变动期,向一个在动态中寻求平衡的、更为成熟的阶段过渡。

    其内部无数过程相互反馈、相互制约,展现出自然生态系统自我组织的深邃内在逻辑。

    所有这些变化,都被转化为精确量化的时间序列数据,成为一个理解生命与环境协同演化机制的、无比珍贵的原初案例。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