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当一个五人小组在模拟巷战演练中,为抢占有利位置而抛弃了受伤的队友后,这位黑色圣堂的元帅直接走向记录官,用戴着动力甲的手指在那个小组全体成员的编号上划下醒目的红叉。 “黑色圣堂需要利刃,但绝不容忍背后捅来的匕首。”他低沉的声音在场地上回荡,让每个候选者都不寒而栗。 与此同时,陈瑜的监控网络如同无形的蛛网笼罩着整个训练过程。 数以千计的传感器实时捕捉着每个候选者的心跳速率、肌肉疲劳度、神经反应速度;每一次训练成绩、每一次心理评估、甚至他们在食堂中与谁同桌、在营房里与谁交谈,都被转化为数据流,汇入他庞大的逻辑核心。 他在寻找那个完美的平衡点:卓越的体能必须配以坚韧的意志,战斗的本能需要战术头脑的指引,而对命令的服从则不能扼杀在关键时刻做出决断的领导潜质。 训练场上的汗水早已蒸发,血迹被清洗,泪水更是不值一提。 候选者的人数如同沙漏中的沙粒稳定减少:三千一百二十七人、两千四百人、一千五百人、八百人……每个数字背后都是一段戛然而止的梦想。 当三个月的训练周期终于走到尽头,站在训练场中央的队伍已经稀疏得令人侧目。 最终,通过所有严苛考核,在每一项训练科目中都达到最优标准的,只剩下五十人。 他们站在夕阳余晖中,训练服早已破烂不堪,裸露的皮肤上交错着新旧伤痕。 但他们的眼神已经与三个月前截然不同——初来时的迷茫、恐惧或桀骜都已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经过千次锤炼后的沉静,如同淬火后的钢刃,收敛了锋芒却暗藏锐利。 他们的站姿挺拔如松,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展现出经过严格训练后的协调与力量感。 这五十人,成为了受选者。 他们被允许沐浴,获得了八小时不受打扰的睡眠,配发了干净整洁的临时制服和双倍分量的餐食。 然而没有人为此欢欣鼓舞,每个人都明白这不过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教官们闭口不谈接下来的安排,但这种刻意的平静反而加深了众人内心的不安。 他们只知道自已通过了这一阶段的考验,而对即将到来的、决定命运的最终试炼一无所知。 营地里的气氛凝重而压抑,每个人都在默默准备着,迎接那个必将改变他们一生的未知挑战。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