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新程(下)-《烈焰灼心》


    第(2/3)页

    顾老先生摆摆手,背着手,又踱回了他的古籍区。

    那一天,谢艳玲和林镇钦难得地在“墨韵斋”消磨了大半个上午。没有处理公务,只是静静地喝茶,看书,偶尔低声交谈几句。窗外阳光正好,书店里流淌着舒缓的音乐和淡淡的墨香。这种慢下来的、近乎“偷来”的时光,让谢艳玲因儿子离家而有些焦躁的心,渐渐沉淀下来。

    她忽然意识到,承砚的入园,不仅仅是对孩子的考验,更是对他们夫妻二人生活模式的重新调整。他们需要适应孩子不再全天候依赖在身边的新阶段,需要重新找到二人世界的节奏和重心。

    下午准时接回小承砚,小家伙看到爸爸妈妈,眼睛一亮,像只快乐的小鸟扑过来。老师笑着反馈,承砚适应得很好,午睡醒了稍微找了一下妈妈,但很快被安抚好了,吃饭也很主动。

    听着老师的描述,看着儿子兴奋地比划着今天在园里玩了什么,谢艳玲心中那块大石终于彻底落下,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欣慰与骄傲。

    承砚的入园,像推开了一扇新的门。家庭的作息变得更加规律,围绕着孩子的接送、亲子活动、与老师的沟通,成了日常生活中新的固定项目。谢艳玲和林镇钦都努力调整着自己的工作安排,确保至少有一方能承担起接送的责任。

    这种变化,起初带来了一些手忙脚乱。有时林镇钦重要的跨国会议时间与接送时间冲突,有时谢艳玲“心域”的关键节点恰逢幼儿园亲子活动。但他们没有互相抱怨,而是更加高效地协作。林镇钦会提前让周韬协调行程,谢艳玲也会将部分工作授权出去,确保家庭的优先级。

    他们发现,这种围绕着孩子成长而产生的、具体而微的协作,让他们的“共生”关系变得更加接地气,充满了烟火气息的温暖。一起讨论儿子在园里的趣事,一起为他挑选第二天要穿的衣服,一起陪他完成老师布置的简单“家庭作业”(比如用落叶贴一幅画)……这些平凡的瞬间,构成了他们生活中最踏实、最幸福的底色。

    然而,新的阶段也带来了新的课题。随着承砚语言能力的爆发和对世界认知的扩大,他开始提出更多、更复杂的问题,也开始展现出独特的个性与偏好。如何引导他的好奇心,如何在他犯错时进行恰当的管教,如何在他与小朋友发生冲突时既保护他又培养他的社交能力……这些都成了摆在谢艳玲和林镇钦面前的全新挑战。

    两个在各自领域都能独当一面的强者,在面对这个三岁小儿的成长问题时,却常常感到束手无策,甚至会产生教育理念上的细微分歧。

    一次,承砚因为想要另一个小朋友的玩具车而动手推了对方。谢艳玲倾向于立刻让他道歉,并温和地讲道理;而林镇钦则认为男孩子有点争执很正常,不必过于小题大做,更强调要让儿子自己学会处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