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寒假的“社会实践”-《我的青春印记:晓雨成长纪年》


    第(3/3)页

    走出养老院时,太阳已经升到头顶,把地上的霜都晒化了。晓雨手里攥着那几颗大白兔奶糖,糖纸在阳光下泛着光,怀里抱着张奶奶织了一半的毛衣,毛线软软的,带着老人身上的暖香。苏晴边走边说:“原来陪老人不是要做什么大事,就是跟她们聊聊天,帮她们看看想念的人,就够了。”

    晓雨点点头,想起刚才张奶奶视频时的笑容,突然明白院长说的“老人缺的不是吃的穿的,是有人听她们说话”。她掏出手机,给妈妈发了条消息:“妈,周末我们一起去看姥姥吧,我想跟她视频聊聊天。”

    接下来的寒假,晓雨和苏晴又去了养老院三次。第一次带了朵朵寄回来的照片,贴在张奶奶的相册里;第二次帮张奶奶把毛衣织完了,领口的梅花比张奶奶织的还精致些;第三次则带了自己做的灯笼,挂在养老院的院子里,红通通的,特别喜庆。

    开学前一天,晓雨收到张奶奶发来的微信,是一段小视频——朵朵穿着那件藏青色毛衣,陪着张奶奶在养老院的院子里散步,两人手里都拿着晓雨做的灯笼,笑得特别开心。视频最后,张奶奶还特意加了行字:“谢谢姑娘,你们带来的不是灯笼,是暖。”

    晓雨看着视频,心里像揣了个暖炉。她想起这次社会实践,原本以为是自己在帮助老人,最后却发现,是老人让她明白了“陪伴”的真正意义——不是物质上的给予,而是把时间分给对方,把耐心留给对方,让那些孤单的时光,因为有人在意而变得温暖。

    她把视频转发给苏晴,附上一句话:“下次寒假,我们还来好不好?”苏晴很快回复:“必须来!我还想帮李奶奶学视频,帮王爷爷写春联呢!”

    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落在晓雨手里的毛衣针上——那是张奶奶送给她的,说让她以后织毛衣给自己的家人。晓雨拿起毛线,学着张奶奶的针法,慢慢织起了一朵小小的梅花,针脚虽然还很生涩,却充满了期待。她知道,这个寒假学到的东西,会像这朵梅花一样,永远开在她心里,提醒她:陪伴,才是最好的温暖。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