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咱们抓紧时间,谈谈正事,研究所刚起步,千头万绪,你最着急的是什么?” 林默也不矫情,立刻切入主题:“老师,您问到点子上了,我们现在最缺的,就是人!高水平的研究人才!” “现有的技术力量,维持现有生产和跟进81式项目初期工作已经捉襟见肘。” “要想真正开展前沿研究,应对更多未来项目,必须尽快引进新鲜血液,而且是高水平的血液!” “嗯,你说得对,人才是根本,不然一切都是空谈。”秦老点头表示赞同,“你有什么想法?面向高校?还是从兄弟单位挖人?” “我有一个初步想法,正想和您商量。”林默目光炯炯,“我想去高校要人!特别是京华大学!” “京华大学?”秦老微微颔首,“这是个好主意,基础扎实,毕业生素质普遍较高。” “你想怎么要?现在还是国家分配制,我们可以直接向学校和主管部门打报告,申请多分配一些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过来。” “以研究所现在正团级的建制和受重视程度,加上我这个老面子去打个招呼,多要十几个优秀毕业生过来,问题应该不大。” 秦老提出的这是当前最常规、也最稳妥的操作方式。 凭借他的影响力和研究所的级别,确实有很大可能争取到一批优质的分配名额。 然而,林默却缓缓摇了摇头:“秦老,您说的这个方法固然好,也能解燃眉之急。但是,我有两个顾虑。” “哦?你说说看。”秦老颇感兴趣地看着他。 “第一,”林默分析道,“现在是恢复高考后的初期,大学教育刚刚重回正轨不久。” “虽然京华大学这样的顶尖学府生源质量依旧很高,但连续几届毕业生的情况不尽相同。” “有的学生可能基础非常扎实,是真正的人才苗子;但也可能存在部分学生因为特殊时期的影响,基础相对薄弱,或者并非真正热爱科研,只是按部就班完成分配。” “如果我们只是笼统地要一批分配名额,很难保证来的都是我们最急需的、最具潜力的顶尖人才。” 秦老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嗯,你说的这种情况,确实存在。师资、生源都经历了一段动荡期,水平有参差是客观事实。那你的第二点呢?” “第二,”林默继续道,“我们现在的研究所,草创之初,百业待兴。” “我们需要的人,不仅仅是成绩好、有文凭,更需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扎实的动手能力、敢于创新的思维。” “以及最重要的——耐得住寂寞、愿意扎根三线军工事业的决心和情怀!这种特质,很难通过一纸档案和分配通知看出来。我们需要亲自去筛选,去识别。” 秦老听着,眼神越来越亮,他欣赏林默这种不因循守旧、追求精准的做事风格:“所以,你的意思是?” “我的想法是,”林默身体前倾,语气坚定: “我们不能坐等分配。我们要主动出击!向部里和学校申请,允许我们研究所,在京华大学等相关高校,举行一场专门的、小范围的招聘选拔!进行双向选择。” “由我们研究所派出考核组,包括您和我,亲自去面试、笔试,甚至可能的话,增加一些简单的实践操作考核。” “我们要像沙里淘金一样,亲自挑选出那些最适合我们、最有培养潜力的好苗子!哪怕一年只能招到几个真正顶尖的,也比盲目接收十几个平庸的强!” 这个想法,在当时完全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的体制下,无疑是相当大胆和前卫的。 这相当于在计划经济的铁板上,试图撬开一道自主选择的口子。 但也不是完全没机会。 据林默所知,早在80年代有些京都高校就已经开始有预备的进行双选了个例如京都工业大学。 所以这个时候提出招聘筛选,并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秦老听完,没有立刻表态,而是沉吟了片刻,手指轻轻敲着桌面。 他不得不承认,林默的想法极具远见,更能精准地满足研究所初创时期对高端核心人才的急切需求,但这其中的难度和阻力也不小。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