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红星研究所,临时教室。 林默正在给新来的大学生讲解“红箭-1”火箭发动机的燃气动力学初步原理,黑板上画满了复杂的流场示意图。 就在这时,厂部办公室的一名干事气喘吁吁地跑到教室门口,脸上带着一丝不寻常的紧张和激动,压低声音对林默说: “林所长!紧急电话!是……是京都总装备部打来的,指名要找您!” “总部打来的?” 林默心中一动,面上却不动声色。他让学生们先自习,便快步跟着干事走向厂部办公室。 秦怀民教授正好也在附近,听到动静,投来询问的目光,林默微微点头,示意稍安勿躁。 走进办公室,那部红色的保密电话听筒就放在桌上,林默平复了一下略微加速的心跳,拿起听筒,用清晰沉稳的声音说道: “您好,我是林默。” 电话那头,传来了李振华部长那熟悉而略带疲惫声音:“林默同志吗?我是李振华。” “李部长好!请您指示!”林默心里一惊,立刻回应。 “指示谈不上,就是目前有个棘手的问题,想听听你的看法,简单聊一聊。” 李振华没有过多寒暄,直接切入主题,将南方前线夜间作战观察困难、现有主动红外夜视仪的弊端,简明扼要地阐述了一遍。 林默静静地听着,心中已然明了。 在这种情况下,现阶段微光夜视仪一十最合适的选择,没有之一。 而李部长打电话过来的原因他大概也基本上猜得八九不离十了。 等到李部长说完,林默毫不犹豫地接口道: “部长,您说的这个问题,微光夜视仪应该是最佳的解决方案。” “它利用环境微光成像,自身不发射任何信号,隐蔽性极佳,可以有效解决我军夜间的问题。” 听着林默的话,电话那头的李振华明显顿了一下,似乎有些意外林默能如此迅速而准确地接上话,而且直接点出了“微光夜视仪” 毕竟这玩意儿在现在的国内,属于绝对前沿的概念,只在极少数高层和顶尖专家的小圈子里流传。 “哦?林默同志,你对微光夜视仪也有了解?”李振华的语气带着一丝探究和惊讶。 林默语气自然地回答:“报告部长,我大学期间就对国外的军事科技动态很感兴趣,经常泡在图书馆查阅一些能接触到的外文期刊和书籍。” “微光夜视技术虽然被严格封锁,但一些基础原理和零星报道还是能看到,到了红星厂后,结合实战需求,也思考过这方面的问题,所以有一定关注。” “嗯,年轻人多学习、多思考是好事。”李振华赞许了一句,随即话锋一转,语气更加凝重: “既然你了解,那你也应该清楚,这项技术的难度有多大。” “像增强管,特别是三级联放大技术、微通道板、高性能光电阴极……这些都是世界级的难题。” “目前国内几家主要的专业院所都表示短期内攻克无望。”他将之前会议上和各单位的沟通困难,略微向林默透露了一些。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