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我们的目标,不是简单复制‘卡秋莎’,而是要设计一款更加先进、射程更远、威力更大、反应更快的现代化多管火箭炮。 口径:初步定为 122毫米,这是一个兼顾威力和弹药基数的合适口径。 发射管数:40联装,采用模块化定向器设计,便于后续的再装填和维护。 底盘:考虑采用陕汽SX2150 6x6越野卡车底盘,具备良好的公路和野外机动性。 射程:基本型火箭弹射程不低于 20公里,未来改进型争取达到 30-40公里。 火力效能:一次齐射40发122毫米火箭弹,能够覆盖并摧毁一个标准步兵营的防御阵地。再装填时间要求控制在 15分钟以内。 火箭弹技术:需要火炸药研究室攻关,研发新型复合固体推进剂,提高比冲和燃烧稳定性。战斗部可配备高爆榴弹、子母弹、钢珠杀爆弹等多种类型。 火控系统:要具备自主测地、定向、定位能力,初步集成简易弹道计算机,实现半自动操作,大幅缩短射击准备时间,提升打击精度。 这部分需要光电研究室和电子与信息工程研究室协同攻关。” 20公里射程! 40联装! 半自动火控! 这已经完全超越了“卡秋莎”的概念,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任务的艰巨性可想而知。 但是没有人退缩。 何建设、秦怀民等人迅速在心中盘算着需要调动哪些资源,协调哪些部门。 就在大家还在消化“风暴”火箭炮带来的震撼时,林默放下了粉笔,回到座位,说出了让整个会议室陷入死寂的一句话: “最后,我提议研究所启动一项前瞻性探索项目,代号‘天眼’,目标是——研发无人机。” “无人机?” 这个词对在座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极其陌生,连秦老也露出了疑惑的神情。 他所理解的无人机是超大型的那一种侦查无人机。 现在的红星厂虽然体量上来了一些,可压根没有办法去做这个。 林默知道这个概念的超前性,他耐心地解释: “顾名思义,就是不需要飞行员登机驾驶的飞行器,它可以通过无线电遥控,或者依靠预设程序自主飞行。” “当然了,我这里提到的无人机是中小型无人机。” 他看向光电研究室的李卫国和孙伟良:“‘天眼’项目初期,可以由光电研究室和电子与信息工程研究室牵头,轻武器研究室协助。” “想象一下,”林默缓缓说道:“在前线,我们的战士不需要冒着生命危险抵近侦察。” “只需要操作一架小小的,不易被察觉的无人机,飞越敌人阵地,将对方的兵力部署、火力点、地形地貌,通过它搭载的小型摄像机或实时图像传输设备,清晰地传回指挥所,这将为我们带来单向透明的战场信息优势!” “它还可以用于炮火校射,观察我方炮弹的落点,实时修正参数,让我们的‘风暴’火箭炮打得更准!甚至可以在未来,用于边境巡逻、灾情勘察等多个领域。” 林默的描述,仿佛在众人面前打开了一扇通往科幻世界的大门。 空中无人侦察? 实时图像传输? 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在这个时代都是从来没听过的新鲜玩意。 然而,结合林默过去将无数“天方夜谭”变为现实的事迹,没有人敢轻易质疑。 短暂的震惊和沉默之后,是兴奋与躁动。 李卫国和孙伟良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无比的狂热,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研究方向! 这个下午,在座的所有人接收了太多的信息。 林默站起身,扫过全场面孔:“同志们,方向已经明确,开干吧!” 他没有高喊口号,但平静的话语,却比任何口号都更能点燃人心中的火焰。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