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杜广培对于钟山的培养非常直接。 “先说明白,我不管你是谁的亲戚,哪位的朋友,反正到了我这儿就得听我的。 “咱们这个算是舞台的保障工作,所以你也不用学,直接干活!打今儿起,每天换一样,我保证,三天之后,你就能摸个七七八八。” 果不其然,第一天,钟山跟着老张去天桥(舞台上空)吊背景,第二天,钟山跟着陈哥在副台搬道具,第三天,钟山跟着李叔绷画布。 从一个牛马不如的时代穿越到现在,钟山又过上了牛马般的生活。 这期间,由于总要跟舞台边上的各种人物打交道,钟山也慢慢认识了一些人,其中就包括那天在胡同口跟人学叫卖的冯勤,他是负责剧院的音响设计,各种音效搭配都是他来做。 虽然嘴上说不用学,杜广培也不是当甩手掌柜,相反,钟山干什么,他就在干什么,可以说真正是言传身教。 3月3日这天晚上,《茶馆》复排首演。 今年是人艺全面恢复演出的一年,所以为了向观众展示人艺一贯的艺术水准,院里今年把《茶馆》、《雷雨》都重新复排,重新演出。 首场演出座无虚席,台下观众正喧闹着落座,表演即将开始。 而钟山此刻正跟在杜广培旁边学拉幕。 此时大幕闭合,杜广培手里攥着拉幕的粗绳,教诲道。 “小子诶,你别小瞧这个拉大幕,里面的学问深着呢!” 钟山跟杜广培混了几天,已经知道这是个极为热心工作的老头,他笑道:“那二爷您说说?” “《蔡文姬》看过吗?” 钟山前世非但看过,还玩过。 不过此刻他回答得干脆,“没有。” 杜广培被噎了一下,翻了个白眼,也不生气。 “那我简单跟你说说……” “嗨,我以为没看过就不说了呢!” 旁边几个伙计都低声哄笑起来。 “别打岔!” 杜广培瞪他一眼,继续讲道。 “《蔡文姬》这个戏,最后一幕叫做《文姬归汉》。 “蔡文姬被匈奴左贤王所掳,等到曹操去赎她,两个孩子都生完了,你想这多少年了?” 钟山捧道:“多少年?” “十二年。” 老头伸手比出一个V,“十二年啊!你想想,一个女人的十二年,虽然是被掳走,但是她青春才有多少年?这几乎就是她小半辈子的人生啊。 “所以最后一幕,回家、回国,即将见到亲人故土的激动和在苦寒塞外、养儿育女的人生经历同时迸发在脑子里,这离开的每一步,说心情复杂那都是简单的!” 钟山没想到杜广培一个干后勤的竟然还挺懂戏,也来了兴致。 “那这跟拉大幕什么关系?” 杜广培得意起来,他胸脯挺得老高。“关系可太大了!” “越是复杂的人物,越是关键的时候,导演越需要干嘛?” 他自问自答道:“自然是需要观众的注意力聚焦在这个情景上,需要观众的情绪能够跟随演员、跟随人物,这样才能让戏剧打动人心。” “这个时候偏偏又是最后一幕,所以就需要幕布的配合。” 他拍拍手里这根绳子,“这个幕布就要随音乐和演员的脚步,拉出由慢到快的效果,然后最后情绪高潮的部分,当幕布急闭到只能露出蔡文姬一个人的时候,幕布却偏偏要停下来……” 第(2/3)页